“晚翠”,特別喜歡這兩個字。
晚翠,單從字面上看就讓我遐想與陶醉。
從“晚”,黑幕的降臨,把周圍空間製造得特別神秘,一切皆不可即視,也就沒有了比較,心下自是無所畏,黑夜,黑色的眼睛,清空的世界,什麼都可以有,什麼也可以沒有,無得,無失,人的慾望大多來自於所見所聞,沒有了可視物,自然就暫時泯滅了得欲,目無所視,心無所想,大家公平,迴歸自然本我。
從“翠”,突然又眼前一亮,說文解字【卷四】【羽部】翠:青羽雀也。出鬱林。從羽卒聲。七醉切。形聲。從羽,從卒,卒亦聲。“羽”指鳥羽,“卒”義為“極點”、“極端”。“羽”和“卒”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羽色極端藍綠的鳥”。本義:翠鳥。又指青、綠、碧色的玉石。如:翠純珠圍(繞以翡翠,圍以珠玉);翠冠(翠玉所飾之冠);翠佩(翠玉的佩飾。亦借指美女)。可以想象“翠”字留給人的印象是純粹、生命與美好。
這樣的兩個字連在一起,又給人留下了更大更廣闊的想象天地了,那得是多麼特別的美景啊?本來無望中平添了勃勃生機,昂揚向上,積極奮進,充滿鬥志。古人有文: “竹橘晚翠,蜂蝶爭驕。”(南朝 梁周興嗣《千字文》) ,“遲遲澗畔松,鬱郁含晚翠。”(宋 範質《誡兒侄八百字》詩),謂植物經冬而蒼翠不變。“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唐高蟾《金陵晚眺》詩), “春雲春水兩溶溶,倚郭樓臺晚翠濃。”(前蜀 韋莊《春雲》詩),謂日暮時蒼翠的景色。總之,就是讚美令人愉悅的美景與堅強、可貴的生命。
99年6月,得空遊覽蘇州拙政園,因是私旅,沒有跟團,自然就沒有人專門講解箇中故事與來歷,為了瞭解更多,決定蹭導遊。一路觀賞蘇州園林的美景,聆聽免費的講解。走到玲瓏館處,遊客滿園,每個人都伸長脖子看景色,聽端詳。國內遊客有一個特點,就是不喜歡與導遊互動,只是單向接受,導遊說什麼,就聽什麼,聽到什麼,就是什麼。倒是有的導遊有時為了調節尷尬的氛圍,主動與遊客互動,一般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詢問遊客這兒那兒的什麼什麼的,然後諸位遊客就個個面面相覷,一臉茫然,答不出,自然就會更加低下頭彎下腰來受教,越發凸顯了導遊博聞強識的尊貴,手舞足蹈,唾星四濺。正待導遊領一眾遊客出園門之際,我這個不自覺地蹭導遊者指著園門突然嚮導遊請教:這個上面的晚翠二字是什麼意思啊?導遊一驚:啊? 啊?哦!就是晚上發翠的意思,反正就是這麼兩個字,好看。她邊說邊向外走,她的遊客也默默地跟著她,弄得我一頭霧水地呆在原地。好吧,免費導遊,再見!
玲瓏館園確實漂亮。玲瓏館是園中的主要建築,坐東朝西,園中種滿枇杷,南向有曲廊通向聽雨軒小院,館前原置有玲瓏剔透的太湖石峰,現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館側栽有鳳尾細竹。這一風景格局頗有宋人蘇舜欽詩“月光穿竹翠玲瓏”之意境,館即得名於翠竹美石。小館前邊是一色卵石鋪地,環境極為清幽潔靜,實為閒居讀書之好去處。故館內正中懸有“玉壺冰”的橫匾。匾名摘自南朝鮑照“清如玉壺冰”之詩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館內窗格紋樣及庭院鋪地均用冰裂紋圖案,甚見古雅。玉壺冰額兩側,懸有當年主持修復古園的張之萬手書的楹聯:“曲水崇山,雅集逾獅林虎阜;蒔花種竹,風流繼文畫吳詩”。館內還掛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聯;“林陰清和,蘭言曲暢;流水今日,修竹古時”。陳從周教授又題有:日遲簾幕靜;畫永鎖窗閒。這些題對是遊賞小院風景很好地說明及指導,同時也增加了古園的文化內涵。
原來,園中栽植早就點明“晚翠”二字的來由。古《千字文》雲:渠荷的歷,園莽抽條。枇杷晚翠,梧桐早凋。池裡的荷花開得光潤鮮豔,園中的草木抽出條條嫩枝。枇杷到了歲晚還是蒼翠欲滴,梧桐剛剛交秋就早早地凋謝了。從此得知,此晚非彼晚也。
不過,我還真的特意在夜晚仔細研究了枇杷樹。枇杷,別名:蘆橘、金丸、蘆枝。薔薇科、枇杷屬植物,枇杷原產中國東南部,因葉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其花可入藥。樹高3~5米,葉子大而長,厚而有茸毛,呈長橢圓形,狀如琵琶。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五塊花瓣,直徑約2釐米,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
枇杷的英文Loquat來自蘆橘的粵語音譯。蘇軾的詩中亦曾提及這種水果:“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四季常青,夜晚觀之,老葉發烏,新葉呈翠,涇渭分明。亦由此得知:晚翠不假。不管是歲晚還是夜晚,枇杷晚翠,實至名歸。
行文至此,心裡不禁又起了去那個名叫玲瓏館、枇杷園的地方的念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