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物理學會聯合清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一起為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舉辦了隆重的百歲生日宴。楊振寧先生不僅在物理學、數學、科學技術史方面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而且在文學、藝術、教育、考古等其他人文社科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為什麼楊振寧先生能具有如此巨大的創造力?諸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予以了剖析,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物理系朱邦芬教授發表署名文章,推薦楊振寧先生的滲透式學習方式。
對終身學習大有裨益
2004年,楊振寧先生在給清華大學物理系一年級本科生上普通物理課程的時候,也多次鼓勵學生使用滲透性的學習方式。這是和傳統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相輔相成的另外一種學習方式。
通常在學校裡是分科教學,一個知識點一個知識點往前推進,講究的是紮紮實實、學深學透。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很多人並不是一個階段學會了再進入下一個階段,總是會遇到不懂的問題,這時候該怎麼辦呢?這時候滲透式學習方式就可以派上用場了。遇到不懂的問題,自己查文獻資料,或者和人討論,反覆經歷從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到初步理解,而知識從點到線再到面,從觸類旁通到融會貫通,最終豁然開朗,甚至全面掌握一門並沒有在課堂上學過的學科知識。
朱教授認為,楊振寧先生提倡的這種學習方式會影響一個人終身的學習。未來離開學校之後,每個人都需要展開獨立的工作,學習知識的渠道並不是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而是不斷鑽研、不斷跳躍的。為了培養研究型人才,1998年,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基礎科學班,就設立了一門研究型的課程,從大三開始,讓學生選擇一位研究導師,參加導師的研究組活動,持續三個學期,中間可以換老師。這門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早出成果,而是讓他們掌握滲透式的學習方法、體驗研究的樂趣。
滲透式學習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也是大有裨益。我們既需要在學校裡進行按部就班式的系統化學習,也需要掌握滲透式的學習方式。鑽研一門課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把觸角伸向臨近的知識領域,甚至看起來不相關的領域,這樣在你遇到不懂的地方時,可能會觸類旁通,得到意想不到的發現。
如何鼓勵孩子運用滲透式學習
第一就是通才式的培養。鼓勵孩子大量閱讀,各種方面的領域都要有所涉獵,有些看起來似乎跟學業沒有直接關係,但是也不妨讀一讀,暫時讀不懂都沒有關係。正是在閱讀中開闊視野,活躍思維,這也許不像反覆做題那麼高效掌握一個公式,但會在其他的地方打通你的思維。
曾經和楊振寧同為西南聯大同學的翻譯泰斗許淵衝,在他的回憶中感慨西南聯大通才教育的好處。許淵衝就讀的是外文系,老師吳宓就主張外文系學生不應以掌握西方語言文字為滿足,還要對中國文學也要有相當的修養和研究,外文系之所以培養了很多傑出人才,和這種教育思想有關係。
第二是利用網際網路學習同一門課的不同學法。比如說楊振寧先生講過牛頓力學課,其他老師有不同的講法,有的可能會側重於微積分的角度,有的儘量少用高深的數學知識。透過高度發達的網際網路,我們能透過網路找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最優秀老師的講課,這在傳統課堂中是很難實現的。
系統化的學習是針對一個知識點集中學習,反覆練習,不斷強化,這種教學方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時也要看到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常常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甚至進入一門全新的領域。
第三是既要做專才也要做通才。《成長的邊界》說,在追求創新的路上,日趨嚴重的專業化造成的結果是永不交集的平行溝渠,每個人都在埋頭挖自己的溝,越挖越深,但是鮮有挖溝者站上來看看旁邊的溝,即使能解決自己問題的人就在旁邊。這是專業化時代的優勢和問題所在,因此在求學階段,既要追求專業化,也要反專業化。專才和通才並不矛盾。尤其是在一個追求終身學習的時代,想要尋找人生方向,或者需求渴望改變的人,都需要有廣泛的學習、多樣化的經驗和跨學科的思考,這樣能帶來發展的優勢。
作者為教育碩士,金牌閱讀推廣人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李崢嶸
編輯:吳桐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