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自信,用創新兼顧眼前與長遠
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大有可為的熱土上,發展始終是每個時代的關鍵詞,而經濟則是衡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一切發展的基礎與保障。大資料、物聯網、雲計算,人臉識別、線上支付……,我們曾經期待的,渴望的,都照進了現實。經濟結構的最佳化轉型,綜合國力的增強提升……這些都在向全世界昭示著我國經濟“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洶湧氣勢。但國際發展時局瞬息萬變,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新的挑戰與困境。想突破重重阻礙,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樹立經濟自信,要善於著眼當下的時局,看到眼前靜態的“形”,更要心繫長遠的未來,勇於開拓創新,蓄勢謀勢、求變應變,抓住長遠發展的“勢”。
40多年的風雲變幻,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背後,依靠的是我們“拔地而起”的優勢,不僅包含雄厚的經濟、科研、人才等多方面的積累,亦包括走在前端的、發達的移動網際網路,特別是黨和政府提供的寬鬆的、優良的政治環境。但是,一代人的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就會讓我們在時代變遷中,固化思維、困住手腳,難以實現持續發展。
因此,經濟發展要心繫長遠未來,充分利用中國人民創新的文化基因,達成文化共識,樹立文化自信,這是讓經濟體有底氣、有信心的基礎。一直以來,我國都有著創新的歷史和文化基因:在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程序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今天,高速鐵路、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網路購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被外國友人評選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這些都是中國人民積極創新的生動體現。中華優秀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也為中華兒女不斷創新提供豐厚滋養。新時期,更應發揚創新傳統,將中華優秀文化創造性轉化,以文化創新增強經濟自信。
經濟發展在長遠未來中還要注重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不斷更新創新內容,在變革中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這是讓經濟體有底氣、有信心的保障。“風物長宜放眼量”,創新是百年大計。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出現了一系列有重大影響、顛覆性的新興技術,這些技術互相交叉、融合、滲透,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正在孕育中,這也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改變人們的思維,拓寬人們的視野,不斷催生新的發展模式,讓發展生生不息,讓經濟持續突破。
經濟發展在長遠未來中亦需要樹立結果導向,緊跟使用者、市場需求,催生企業對生產、商業的創新,實現產品智慧化升級,這是讓經濟體有底氣、有信心的方向。“顧客就是上帝”,滿足使用者需求是市場得以永續發展的關鍵要素;關注使用者需求,重視使用者體驗,掌握使用者在使用產品時的心理感受,是產品更新換代、推陳出新的必經階段。使用者需求關乎市場需求,或愛不釋手,或厭惡至極,或欣喜若狂,或怒不可遏;使用者需求就是商機,或稍縱即逝,或曠日持久,或曇花一現,或綿延不絕。因此,有目的、目標地去發展經濟,是贏得勝利的保障,是拓展使用者、擴大市場的指向標。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回望過去,無論中國經濟經歷多少坎坷風雨,都能一路披荊斬棘、自信滿滿。只要我們善於積勢蓄勢謀勢,把握眼前的“形”,更勇於識變求變應變,積極開拓創新,看到長遠發展的“勢”,就會在危機中孕育新機,於變局中廣開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