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由於日軍裝備精良,日本侵略者又非常兇殘,戰爭打得非常艱苦,敵我傷亡比顯得非常懸殊,日軍遭受的傷亡也相對較小。
一般來說,在戰鬥中,我軍必須多出日軍5倍的兵力,才有可能打個平手。
平津保衛戰中,日軍參戰人數為1萬,國軍投入5萬兵力;日軍傷亡500人,我軍陣亡將士5000,傷亡比1:10.
淞滬會戰中,國軍出動全部精銳,投入80多萬軍隊;日軍參戰人數為28萬;結果日軍傷亡4萬餘人,國軍傷亡33萬,傷亡比為1:8.
緬北滇西戰役,歷時一年半,盟軍武器先進,不比日軍遜色,但是傷亡人數還是高出日軍兩倍:陣亡31445人、負傷35948人,斃傷日軍25000餘人。
由於敵我雙方武器和戰鬥力的差距,在抗戰中,不管我軍參戰人數多少,如果哪一場戰役打成平手,傷亡基本相等,就算是一場了不起的勝利了。
在抗戰中,雖說這樣的戰役非常難得,但也並非絕無僅有。
在抗戰中有兩場戰役,中國軍隊打得非常出色,造成的日軍傷亡人數最多;一場是武漢保衛戰,一場是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是從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進行的,時間長達28個月,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被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保衛戰第三次會戰中,薛嶽將軍使用的是天爐戰術,充分利用長沙及附近山高水深的地理環境,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敵人運動中一步步削弱敵人、吃掉敵人。
其實在長沙保衛戰中,我軍還使用了一個古老的戰術,那就是車輪戰術。
在三個階段的長沙保衛戰中,國軍先後投入120萬兵力,日軍累計投入兵力30萬。
長沙戰役我軍傷亡不到10萬,日軍卻付出了11萬傷亡,這也是抗日戰爭中,日軍傷亡人數首次高出我軍的一次戰役,所以值得大書特書。
第一次長沙會戰,於1939年9月打響,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餘人,由贛北、鄂南、湘北分途進犯長沙,企圖在最短期間內將中國第九戰區主力殲滅。我軍早已嚴陣以待,佈下天羅地網。
不可一世日軍第11集團軍孤軍深入鑽進我軍佈下的口袋,不斷遭到伏擊,損失慘重。
在二次長沙保衛戰中,日軍戰線拉得太長,後勤供應不上,前線日軍沒有武器彈藥,糧食也出現短缺,陷入絕境。
陷入重圍的日軍第13師團,有常勝軍之稱。
它是侵華急先鋒,參加了包括淞滬會戰、南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在內的幾乎所有的中日大型會戰,是南京大屠殺的元兇,雙手沾滿人民鮮血。
得知被包圍的是13師團,國軍將士群情奮,高呼要消滅日軍,為同胞討還血債。
遭受沉重打擊的日軍第13師死傷慘重,後勤人員和傷兵都投入了戰鬥,陷入絕境。
師團長內山英太郎中將見狀嚇得魂飛魄散,徹底喪失了鬥志,他絕望地寫下遺書,準備自殺。
如果不是第39師團趕到,13師團就灰飛煙滅了。
第二次長沙戰役,雖然日軍一度佔領長沙,但是付出沉重代價。僅僅是宜昌一戰,7000名日軍橫屍戰場。
訊息傳到日本,朝野震驚,近衛內閣集體辭職。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最慘重,國軍傷亡3萬人,日軍傷亡5.9萬,但是日軍一無所獲、勞而無功,並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總之,三次長沙會戰意義重大,它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粉碎日軍進攻,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
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投入兵力加倍,達到20萬,因此佔領了長沙城。
但是三次長沙會戰的意義依舊不可低估。
長沙對於敵我雙方意義重大,堪稱生死攸關。
對日軍來說,攻陷長沙就可以威脅重慶國民黨政權,是其打擊中國軍隊的抗戰意志、迫使中國政府屈服的重要步驟;對於遷都重慶的國民政府而言,丟失長沙等於丟掉了重慶的門戶,重慶將危在旦夕。
三次長沙保衛戰,日軍受到阻擊,裹足不前;中國軍隊沉重地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還讓日軍企圖在會戰中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圖謀化為泡影,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士氣,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與此同時,也牽制了日軍的兵力,給太平洋戰場的美軍以極大幫助,讓美英對中國這個盟友刮目相看。
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之後,中國第九戰區召開了非常隆重的慶祝大會,羅斯福總統隨即向國民政府發來賀電,美國國會透過法案,宣佈將向中國貸款5億美元。
不僅如此,美英兩國宣佈廢除自鴉片戰爭一來,清政府跟兩國簽訂的所有對華不平等條約,放棄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在中國取得的各種治外法權 。
在此之後的兩年內,日軍再沒有能力向第九戰區發動較大規模的軍事進攻。
比長沙會戰更早進行的武漢保衛戰,意義更為重大,由於其給日軍沉重打擊,直接粉碎了日軍的速勝美夢。
此戰從1938年6月11日開始,到1938年10月27日結束,歷時四個半月,無論是國軍,還是日軍,都投入了重兵。
國軍投入兵力110萬人,日軍30萬,敵我雙方投入的兵力都是空前絕後、史無前例。
根據中方統計,中國軍隊傷亡40餘萬,日本傷亡25.7萬人。
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傷亡人數,都是抗戰之最。
武漢保衛戰也是抗戰中一場至關重要的戰役,也是國民政府的存亡之戰。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前夕,國民政府部分機構由南京遷至武漢,於是這裡事實上成為中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如果此戰日軍獲勝,日軍將控制江漢平原和平漢、粵漢鐵路樞紐,沉重打擊中國軍隊士氣。
因此,在佔領南京,進行徐州會戰之後,日軍進攻矛頭直指武漢。
這場會戰對國民政府同樣重要,在日本軍隊勢如破竹,中國軍隊節節敗退的情況下,武漢肯定守不住。但是中國軍隊如果能拖住日軍,延緩其進攻步伐,能為我軍物資轉移、長期抗戰贏得時間。
同時還能殺傷日軍有生力量,挫傷日軍銳氣、鼓舞中國軍民士氣,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為國際援助創造條件。
由於一鼓作氣在10個月之內接連佔領上海、南京、徐州,打得非常順手,日軍狂妄到了極點,對於即將進行的武漢會戰充滿信心,覺得穩操勝券。
日本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口出狂言,在兩個月之內佔領武漢。
為了速戰速決拿下武漢,日軍不惜血本,投入兩個集團軍、一個直轄兵團,一共十一個師團總兵力25萬。
除此之外,日本聯合艦隊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共有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也投入戰鬥。
這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之後,第一次投入如此多兵力,可謂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國軍也不敢怠慢,要誓死一拼,投入4個集團軍,總兵力多達110萬。
日軍指揮官除了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第2集團軍司令官東久邇宮稔彥王,還有第11集團軍: 司令官岡村寧次。
中國軍隊由蔣介石親自坐鎮指揮,第九戰區司令官則由蔣介石的愛將陳誠擔任。
除此之外,國軍名將薛嶽、羅卓英、李宗仁、白崇禧、張自忠、孫連仲、胡宗南、宋希濂、王耀武、邱清泉等悉數上陣。
雙方參戰部隊剛剛在淞滬會戰、南京會戰和徐州混戰交過手;仇人相見分外眼紅;雙方劍拔弩張,殺氣騰騰,互不相讓,一張惡戰即將打響。
1938年6月11日夜,波田支隊趁雨夜突襲安慶,拉開了武漢會戰序幕。
在武漢保衛戰中,有的部隊像老鼠一樣畏敵如虎,如川軍27集團軍楊森部作戰不力,一夜間就被逐出城外;湖南軍閥李韞珩麻痺大意,一週就丟失了由德國軍事顧問設計、修築半年之久,耗資無數的馬當要塞。
蔣介石聞訊勃然大怒,將李韞珩被撤職查辦;對自己的愛將、黃埔系骨幹薛蔚英,蔣介石則就地槍斃。
如此一來三軍震動,國軍將領無不拼死作戰。
武漢保衛戰打得最出彩的,是萬家嶺大捷。
中國方面為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指揮的第壹集團軍、第九集團軍、第10集團軍、第4軍歐震、第66軍葉肇、第74軍俞濟時,第一八七師,第九十一師,第一四二師,第六十師、第十九師等部,總兵力10萬餘人。
此戰中,薛嶽指揮90、91、159、161、142軍利用險峻地形,重創日軍第106師團,日軍基層軍官傷亡慘重,華中派遣軍司令官俊六大將不得下令向萬家嶺地區空投了200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以救急,這在整個中國抗日戰爭中是絕無僅有的。
萬家嶺一戰,侵華日軍106師團傷亡萬餘人,日軍連芥子毒氣都用上了,也沒有挽救敗局。
10月21日,日軍佔領華南重要港口廣州,這標誌著粵漢鐵路被日軍切斷,武漢的防守就失去了意義。
10月25日蔣介石下令棄守武漢,武漢三鎮落入日軍手中,武漢保衛戰畫上句號。
武漢會戰和長沙會戰,日軍在陸、海、空佔有絕對裝備優勢的情況下,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全殲國軍的主力部隊,更沒有使國軍屈服,反而使日軍的有生力量遭受打擊。
隨著戰線的延長,日軍兵力不足的短板開始暴;兩場戰役也大大消耗了日方的戰爭資源,軍費出現短缺。
因此,日軍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組織像淞滬、徐州和武漢會戰這樣大規模的、以攻城略地為最終目標的兇猛攻勢,積極進攻的戰略轉為戰略保守。
中國的抗戰戰局開始悄悄發生變化,由戰略防禦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不得開始進入它最不想看到的持久戰的泥淖中,難以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