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早報》網站
五年前的一天早晨,深圳商人張華(音)送11歲的女兒埃瑪去上學。埃瑪沒睡好覺,有些暴躁。張先生說:“我知道你有很多作業沒做完。我們週末再把它做完。高興點兒。”埃瑪答道:“沒得到最高分,我怎麼高興得起來?那是學校裡唯一重要的東西!”
要求不使用真名的張先生很清楚這一點。學習成績是進入一流大學的關鍵,也會影響到學校的同學和老師對待你的方式。埃瑪曾有過幾次丟臉的經歷,因為她所在的學校會根據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
那次對話刺痛了張先生,他發誓要為改變現狀展開遊說。在社交媒體上,他成了一名減輕學生負擔的倡導者。7月,隨著中國頒佈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禁令,他和另外數以百萬計的家長取得了一場小小的勝利。
此事早有徵兆。在官方和社交媒體上,有關低質量校外培訓的報道隨處可見。不擇手段的經營者採取了一些違規做法,比如誇大授課老師提高學生成績的能力。還有一些不講信用的商家在收取預付款後便卷錢跑路。
中央政府已經對學生的家庭作業做出了規定,並限制線上培訓輔導的時長。今年年初,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提出政府應對“資本助推之下的”線上教培行業加強監督。6月,教育部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監管課外教育培訓。7月,國務院宣佈禁止教育培訓機構開設營利性的校外輔導核心課程。中央政府還限制這類機構接受外國投資,前幾年這類培訓機構正是用這種重要手段在這個行業籌措資金的。
位於北京的全球化智庫秘書長苗綠說:“(教育培訓)市場相當無所顧忌,中央政府現在發出了訊號,教育必須與資本保持一定距離,因為過度的資本介入將重新引發社會不公,與中國政府的一些主張不符。”她說:“中央政府有點像在急剎車,但是如果政府不這樣做,資本的惡性競爭就不會停止。中國的決策始終是一個平衡的過程,我認為會將形勢糾正過來。”
此外,校外培訓行業被嚴重商品化。投資者可以投機任何東西,但不應該在情況變糟時“甩鍋”監管機構。中國的政策制訂過程是透明的,而且遵循一種清晰的模式。首先,媒體會展開熱烈的討論,有可能會持續好幾年。然後,一些知名的學者或官員會建議進行監管改革。最後,有一天會公佈一份徵求意見的檔案或一套官方的指導方針。
雖然有人批評中國“摧毀”了幾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和一個生機勃勃的行業,但中國公眾卻大都為校外培訓禁令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