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廟裡有哪些稀世珍寶?估計很多人會不約而同地想到秦泰山刻石,因刻石是秦丞相李斯所書,又名“李斯碑”。目前殘留十個字,字字千金都不足以描述他的珍貴。
李斯碑原立於泰山頂,歷經風雨、命運多舛,後來從泰山頂最終來到岱廟。和李斯碑類似,岱廟裡還有一個珍寶,原先也是立於泰山頂,後來也來到了岱廟,這就是銅亭。如今的李斯碑與銅亭,一前一後,同在岱廟的中軸線東側。
相對於兩年前多年前的李斯碑,岱廟銅亭只有四百歲年輕很多,但是去過的地方並不比李斯碑少:最初是泰山頂的碧霞元君祠,後移到山下岱廟前的遙參亭,從遙參亭又躲到蒿里山東側的靈應宮,又從靈應宮移到現在的岱廟,可以說是“會跑的亭子”。
何為岱廟銅亭?
泰山位於岱廟後花園東側,又名“金闕”,敕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原置於泰山頂碧霞元君祠,內奉碧霞元君。亭有四門,東門蒼華、南門丹鳳、西門皓靈、北門玄通。
銅亭的構件及神像均為銅鑄鎦金。為重簷九脊歇山頂,此亭原四面裝的隔扇,並能移動開關,並且有四壁和天花板等,內祀碧霞元君銅像。
時至今日,岱廟銅亭與北京頤和園銅亭、昆明鳴鳳山銅亭並稱“國內三大銅亭”,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萬曆為什麼建造銅亭?
萬曆皇帝的生母對碧霞元君虔誠。萬曆二年(1574),皇太后在涿州立廟,專祀碧霞元君;萬曆三十一年(1603),皇太后又發起拓建泰安城內靈應宮。
萬曆為表其孝誠,欲將生母死後“神遊東岱,逍遙勝境,位並碧霞”,遣內官監太監崔登等在岱頂碧霞宮“鍍金為像,範銅為殿,築石為臺,奉元君奠居焉”,額其銅殿曰“天仙金闕”,即現今銅亭。隨後神宗將母后封為“九蓮菩薩”。
銅亭的曲折命運
從銅亭落成到現在,歷經四百年而不倒,實屬不易。現把銅亭記事年表整理如下:
·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銅亭鑄造裝配而成,置於岱頂碧霞元君祠,內供奉碧霞元君。
· 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義軍以為金闕是純金打造,從山頂移至山下,發現亭體是鎏金而不是純金,捨棄不用。
· 順治五年(1648),清朝短暫寄存遙參亭後,在靈應宮落腳。道光年間,朝廷缺錢,地方官吏計劃用銅亭鑄錢,拆下門窗框,發現並不適合,於是放棄。
· 民國時期,門窗改為木製;建國後,木製門窗消失,變為現在的樣子。
· 1972年,金闕從靈應宮移至岱廟。
岱廟銅亭和臨近的鐵塔,均充滿了歷史故事,承載著變遷滄桑,成為遊客駐足的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