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在當年的革命先輩中,能被毛主席豪情潑墨,寫入詞作誇獎的屈指可數。
而這一位,卻接連被贊三次,並獲得“飛將軍”的美譽。
他就是中國工農紅軍的傑出將領——黃公略。
黃公略曾經參加廣州起義,領導平江起義。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三次反“圍剿”戰役中,將軍以少勝多,屢建戰功,無不令敵人聞風喪膽。
然而天妒英才,人間飲恨!
1931年9月,黃公略在戰鬥中不幸負傷犧牲,留下新婚燕爾的妻子,和唯一的骨肉——女兒黃歲新。
黃歲新從不曾見過父親,童年飽受戰亂和苦難,差點受反動派迫害喪命。
後來才在中央領導的關懷下,由彭德懷元帥撫養,長大成才為國做出一番貢獻。
黃公略
『一度於困苦受迫 幾番的組織關懷』
黃公略將軍的妻子叫劉玉英,是清末秀才之後。
讀過私塾、知書達理,深受進步思想影響。
參加農協女界聯歡會後,積極奔走在老家各地,宣傳婦女解放運動。
婚後不久,她抵達贛西南紅軍營地,與黃公略相聚,為部隊士兵支援後勤,操持日常、縫補漿洗,成為聞名遠近的軍嫂。
後來因為懷孕,加之時局十分危急,於是決定返鄉待產。
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死生契闊。
黃公略的英年早逝,讓黨組織痛心疾首。
無奈當時戰事紛飛、訊息閉塞,國家尚處於動亂之中。
將軍的家人們,毫無前方音訊,唯有獨自承受困苦、展望未來,守得雲開撥明月。
“那些事蹟,在母親的口述,和自己的回憶中,都不曾褪色。”
據黃歲新說,幼年時的家人們,周圍都生活在白色恐怖中。
聽說母親回到家鄉,國民黨反動派當局時時圖謀,想從他們身上尋找突破口,意圖威逼黃公略投降,破壞革命行動。
時任“湘鄂贛匪總指揮部”視察員的同族黃漢湘,想將她誘騙到長沙押為人質,以此達到要挾招降黃公略的目的。
但詭計被大家識破,他們拒絕了邀請,藏匿在同父異母的兄弟家。
誘捕不成,國民黨惱羞成怒,下令挖了黃家祖宗的墳墓,將骸骨拋入湘江,併到處搜捕劉玉英母女。
她被迫帶上出生不久的黃歲新,又悄悄逃回孃家。
後來擔心再被發現,加上家道中落、生活艱難,他們又不得不重新收拾行囊,另謀生計,同時寄住在姐姐姐夫家。
幼年的黃歲新經歷生活顛簸,受盡侮辱和歧視。
上學後努力勤奮,品學兼優,但卻經常被同學們嘲笑,玩伴們遠離她、隔離她,罵她是“紅小匪”。
母親生性堅強。
獨自支撐家庭,從一個小腳女秀才,搖身變成農村婦女。
耕田、播種、插秧、收割,樣樣在行,不輸男兒郎。
也許正是源於丈夫的愛,和新生活的無限嚮往,才讓她心中的火苗格外明亮。
殊不知這時的將軍,早已犧牲多年、陰陽兩隔。
1939年4月,周恩來給母親寫了一封信,告知父親黃公略已經犧牲。
八年來,母女倆一直艱苦度日,期盼著有朝一日重聚合歡。
然而等來的,卻是一則死訊。
母親劉玉英讀完信後,聲淚俱下、哀慟不已。
這時的黃歲新,才懵懂地知道了,父親再也無法相見。
當年9月,受毛主席委託,徐特立來信告知,為了照顧烈士後人,同時安全起見,要派人將母女倆護送到延安去。
然而母親認為,自己有照顧長輩的責任,就當面謝辭了。
撫老攜幼,生活日趨困難。
一邊全家人要吃喝拉撒,一邊孩子還要讀書學習,日子幾乎難以為繼。
期間,彭德懷司令還送來一筆錢。
後來才知,這筆錢是武漢各界捐贈,送給抗日將領的慰勞費。
軍隊上下一分沒取,一半送給她們,另一半送給了陳毅安烈士的後代。
黃歲新每每回憶到此,都暗自落淚。
正是現實的逆境,讓她從小就樹立了頑強拼搏的品質,自尊自強,面對困難百折不撓。
一貧如洗之際,母親劉玉英甚至去當女工,賺取微薄的收入。
但即便如此,組織的照顧一刻未停,這讓他們感嘆之餘,也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1949年8月初,湖南省和平解放,白崇禧方面退守衡陽,為避免中共幹部家屬被捕殺,彭德懷命令彭起超營救劉玉英母女。
白崇禧
彭德懷親自指示說:“她們若活著,總得有個下落,我們若不主動找,就對不起先烈,這不是私人關係,而是我們黨的關懷。”
但因為地方關係不熟,尋訪故而失之交臂。
8月15日,在10多位地下工作者的組織下,終於找到了母女倆。
劉玉英從菜地中起出土壇,從裡面取出了保留多年的周恩來信件和黃公略遺照,隨後開始秘密轉移。
一個小時後,國民黨部隊就進駐當地,想要斬草除根。
如果再遲一步,歷史結局或將改寫。
黃歲新和母親,就這樣被一路護送到解放區。
在黨的關懷下,從此過上嶄新的生活。
『大元帥待如至親 小同志不走偏門』
年已18歲的黃歲新,被安置在北京西直門華北中學讀書。
眼前的一切,她覺得充滿了陽光、新鮮空氣,和美好生活的氣息,也似乎逐步認識到父親的偉大。
沒過多久,彭德懷從西北迴到北京,不顧公務的繁忙,便派人將黃歲新接來,在周恩來總理的住處與其相見。
也許是感嘆物是人非,想念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彭德懷沉默半天。
終於問道:“小同志,你好!”
從此,“小同志”就成為彭德懷對黃歲新的暱稱。
彭德懷送給黃歲新的禮物,是一套學習用品、列寧手冊和他的生活照。
彭德懷又問:“還需要什麼?”
年輕的黃歲新毫不客氣地提出:“我缺襯衣”。
一生儉樸的彭德懷,讓警衛員找來兩件他穿過的衣服,說道:“拿去改一改穿吧!”
1950年春天,彭德懷又在北京飯店接見劉玉英母女。
劉玉英激動地大哭起來,彭德懷安慰道:“解放了,以後會好起來的,不要再哭了。”
劉玉英擦乾眼淚道:“讓歲新給你當女兒吧!”
彭德懷說:“你只有一個女兒哪捨得喲!要做就做半個女兒吧。”
在黃歲新的記憶裡,幾乎很少看到母親流淚。
而後彭德懷又說:“你們都是人民的子弟,現在黨和人民送你們上學,人民的小米來之不易啊!你們要努力學習,絕不要辜負黨和人民對你們的期望和關懷啊!”
臨行之前,劉玉英請求將黃公略的遺骨,送回家鄉安葬。
後在黃公略原警衛員高書宮的帶領下,終於找到東固黃公略墳址;然而,遺骨已經不知去向,唯一的願望未能實現。
打那以後,在彭老總的心中,這半個女兒就紮下了根。
黃歲新經常出入永福堂,也和其他住在家中的烈士子女如左太北,成為非常好的親人和朋友。
1952年夏天,黃歲新高中畢業後,考取了平原農學院。
但她覺得自己又不想離開首都,有點後悔和懊惱。
便向彭德懷提出不願意去河南,想在北京複習一年,來年再考。
彭德懷毫不客氣地批評:“就因為不喜歡就不去報到,不服從國家招生的規定,這是很不應該的。想北京,放假就來玩,我這裡就是你的家嘛。”
彭德懷取出40元錢交給她道:“國家現在有困難,不要給組織找麻煩。我和你爸不分彼此,我給你錢,就不要再去中組部要錢了。”
後來,黃歲新想通了,革命的後代要服從組織分配,高高興興地去學校報到了。
後來因為院校調整,黃歲新回到北京,就讀於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家機系。
彭德懷自然親切,非常喜歡孩子。
自覺代國家,肩負起烈士遺孤的撫養責任,對於黃歲新偏愛有加,使她真正體會到父愛。
1957年,黃歲新去東北牡丹江農墾局學習,彭德懷伯伯鼓勵她要好好工作,“要繼承父親黃公略烈士的遺志,完成父親未完成的事業,爭取早日加入共產黨。”
後被分配到鄭州農業機械化學校。
不久與校友張志強結婚,三年後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張忠,兩年後又生下一女兒,名為張獻華。
說到這裡,黃歲新想起一件小事:“女兒出生時奶水不足,彭德懷就煮牛奶,並親自給小孫女餵奶。”
誰能相信,這位橫刀立馬的大元帥,竟有慈母般的愛心,關照下一代的成長。
1960年,黃歲新調到中科院科學出版社工作,她立即跑到吳家花園,見到她日思夜想的親人。
彭德懷見到黃歲新十分高興,立馬要和她探討起實驗田畝產的專業問題。
此後在工作上,黃歲新兢兢業業、刻苦努力,自學掌握俄語、英語的熟練應用及計算機技術,在科學編輯方面,取得優異成績。
於早期中國的科學事業中,將前輩的精神發揚光大。
『跨越時空的迴響 聆聽時代的印記』
1986年,黃歲新全家來到江西,從南昌一路南下到瑞金,到黃公略曾經戰鬥過的地方。
瞻仰了紅軍廣場前的公略亭,感受父親當年的愛國精神:拋頭顱、灑熱血。
過去的槍炮聲已然遠去,而心中的感動延綿不絕。
這也激勵著他們,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不惜一切力量,奮鬥不屈、勇敢前進。
1992年,黃歲新退休了。
後來組織才知道,她在解放期間就曾參加革命工作,應該定為離休幹部。
可黃歲新從來不提這事,不為個人謀求利益,真正體現了將門之後的高風亮節。
黃歲新晚年時,每當想起自己的過去感慨萬千。
感謝黨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而這更加堅定了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她認為:自己和子女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像革命前輩獻身,“舍小家報大國”,是黨和人民教育的結果。
回望自己的少年時光,黃歲新深受母親堅強不屈的性格感染。
在生活中迎難而上,不懼困苦勇於奮鬥,為子孫後代作出表率。
父親黃公略的捨身取義,化作理想的力量,照亮腳下的每一步。
而正是因為心中的信念之光,讓她懂得如何堅守、永不退卻。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彭老總待黃歲新等捧如至親。
他的一言一行,也給他們以後人生道路上,產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響。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正是這一點一滴,真實而又深刻,貫穿著革命先輩們的崇高精神和魅力人格,從而激勵他們走在一條陽光大道上。
他作風清廉簡樸,生活節約。
送給黃歲新的禮物、零用,都是自掏腰包,無非個人的一些日常用品,有些甚至是舊物利用。
他堅持走正道、不徇私,人民利益大於一切。
即使黃歲新不願去外地學習,他也是曉以大義,於公於民大局著想,絕不給組織添麻煩。
他用事實說話,以科學論證。
在吳家花園的試驗田,再一次證明了他的實事求是精神,為了追求真理和正義,就應該較真到底。
他平易親切,具備樸素情感,兼愛他人。
戰場上叱吒風雲,工作中雷厲風行,生活中無微不至,更加真實立體、有趣且鮮活。
33歲的黃公略,曾向戰士們留下遺言:“同志們,要爭取中國的獨立和解放,爭取革命事業的最後勝利。我犧牲以後,就把我埋在東固。我喜歡這裡的山和水。”
最終長眠於祖國的土地。
2019年1月,黃歲新離世,同月25日,親友們在八寶山為其舉行了送別儀式。
黃公略和黃歲新父女終可在九泉之下相見,想必作為另一位爸爸的彭德懷必然滿含欣慰。
斗轉星移,今日大好河與山。
年年歲歲,歲歲迎接新生活。
“飛將軍”對“歲新”的期望,註定劃過歷史的恆久長空,而奏出一曲跨越時空的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