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處散落在民間的文化遺產,明洪武四年,村莊的先祖就在此墾荒種田,繁衍生息,距今已逾630多年。近日,石洞溝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使得該傳統村落的歷史遺存和人居環境得以很大的儲存。
處於深壑幽谷之中的石洞溝村,古屬汜水縣,是當時通往洛陽的唯一路徑,成為九朝古都的門戶,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石洞溝村在滎陽市西北五十里的深山,它歷經滄海桑田,村中最為特色的是坐落在依山傾斜、起伏向上的緩坡上石頭砌裱的明清古民居,至今還保留著近百座明清古建築。
關於這個傳奇的古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聖母”騎馬曾到過這裡,看到這裡風景秀美,正迷戀此處,一不小心騎馬走到了河溪之中,潺潺的溪水被馬蹄這麼一踩,水花四濺,打溼了“聖母”的馬鐙。這個地方因此得名溼鐙溝,這條河溪也因此得名鐙川河。
後來,因為石洞溝村周邊石材豐富,村民就依山就勢,就近取材,用取河中的石頭作為建築材料修屋建房,為書寫方便改名為石洞溝村。現在石洞溝村就有石頭古建築近百座,並且大部分保留完整,在中原地區較為罕見。目前,還有許多村民住在這些房子裡,他們說,石頭房冬暖夏涼,比住空調房得勁。或許是村民對於石頭房的青睞,這些建築雖經百年,卻依然保護完好。
眾多古建築裡,儲存最具完整的就屬商相祠了。它坐落在村子之北偏東,因為村中75%為傅姓,村民稱之為傅氏祠堂,祠堂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家廟”。裡面供奉著傅氏先祖商代丞相傅說。在傅說的輔佐下,殷商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先進、國力最強盛的大國之一,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眾多古建築裡,儲存最具完整的就屬商相祠了。它坐落在村子之北偏東,因為村中75%為傅姓,村民稱之為傅氏祠堂,祠堂也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家廟”。裡面供奉著傅氏先祖商代丞相傅說。在傅說的輔佐下,殷商王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文明、最先進、國力最強盛的大國之一,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自《春秋》以來,有關文獻記載,均稱傅說為聖人,比孔子還早700多年。他的思想精華記載在《說命》三篇中,集中反映了傅說的政治理想和遠大抱負,其中有傳頌千古的“非知之難,行之惟難”的哲理名言。後人認為,他留下的《說命》三篇,為孔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傅說的一個傑出貢獻,就是發明了澤及後世數千年的“版築”術,俗稱“打牆”,即在兩塊木板之間,填充黃土夯實為牆,類似於東北的“乾打壘”。《孟子·告子下》裡有一句提到“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說的就是傅說打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