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和幾個朋友去西藏旅遊,路過一家茶店要去買當地的茶葉。我們幾個人胡亂和老闆和老闆商量了一個200元一盒的價錢買茶,自以為佔了很大的便宜。這時朋友之一小張制止我們:“其實還可以更便宜一些。”果然經過他不斷的砍價後,我們以120每盒的價格買到了茶葉。且不談價格是否最低,小張砍價的行為讓我們很驚訝。
小張自己的公司市值大約三億,是一個標準“土豪”。或許這裡應該稱他為張總。
在傳統的概念中,市值幾億的土豪應該非常有“格局”,不會在幾十塊錢的價格上討價還價。但是現實生活中,這些“土豪”中的大多數都是非常“摳門”的。這是為什麼呢?
1. 我們認為富有的人,他們自己認為自己並不富有。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和張總聊了起來,他並不認為自己很富有,公司裡每天都有問題要處理,一個問題處理不好便要承擔虧損。同時,每個月要支付大量的人員工資,場地租賃,裝置消耗等固定成本。每一分錢賺的都不容易。所以他便倍加珍惜金錢的價值,他並不認為自己很有錢,反而很羨慕我們這幫打工人。且不論他是否出於生意人的智慧來敷衍我,但我能體會到他的意思。
我們通常認為,有錢就是擁有很多的資產。而當一個人真正富有之後,卻還要擔心資產的保值和固定消耗。他們並不會特別在意自己擁有多少資產,而會集中精力放在資產儲存上。
2. 真正創造財富的人,深知創造財富的艱辛,從而在消費中會本能的更加珍惜。
這並不是說,他的消費能力不足。張總去年提了兩臺車,一臺120萬,另一臺也是120萬。
但是,當他自己出差平時吃飯的時候一般也吃幾十元的套餐而已。他們追求的並不是減少消費,而是極致的價效比,這種習慣不僅保持在工作中更是保持在生活中。
3. 真正特別能肆意揮霍的人,並不是真正創造財富的人。
很多成功學大師,如梟哥拼命強調作人要“大氣”,人要先有格局後有錢。
聽懂掌聲
然而這是混淆了因果關係。
就像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在《人類理解研究》中強調:“雖然我們能觀察到一件事物隨著另一件事物而來,我們並不能觀察到任何兩件事物之間的關聯。”
休謨舉了一個例子:人們會觀察到,公雞打鳴然後太陽昇起。大家就根據經驗總結因果:是因為公雞的打鳴太陽才會升起。
大衛休謨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也舉過一個例子:“鳥兒飛翔中,空氣會造成飛行的阻力。人們會得出一個看似理性的因果判斷:沒有空氣,鳥兒會飛的更快。”但我們知道實際情況並非這個樣子。
其實現代生活中,人們並沒有表現的多麼明智,也會經常胡亂構建因果推斷
比如:
今天不開心是因為運勢不好。
今天一直倒黴是因為踩到下水井蓋。
他之所以花心是因為他是射手座……
這些前因後果甚至都沒有必然的聯絡,所以“富有”與“摳門”也沒有必然的聯絡。
所以,人有可能是先有的錢,而後有的格局。亦或者,格局和富有並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絡。我們見過揮霍的窮人,也見過吝嗇的富豪。
“成功學”的荒謬之處也無非於此,現有所謂成功,而後有的成功學;而不是先有的成功學,而後有的成功。
成功學常用套路
梟哥強調“大氣”,陳安之強調“格局”的伎倆僅僅是:他們只是透過這種說辭慫恿在座的老闆們多交錢拜師而已。真正的“格局”需要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超越能力的“格局”是並不是理智的行為。
“格局”本身或許並不存在,它不過是我們眼中的一種幻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