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段、地段、還是地段”,李嘉誠的這句名言,成為很多購房者的置業準則。誠然,地段是房產的基礎,但購房者還應該遵循哪些購房基礎邏輯呢?
前言:地段價值的佔有邏輯
城市的建造邏輯是人群聚集產生經濟效益,人口密度高的區域自然會實現配套資源的豐富化。地段意味著資源、配套的佔有,不同地段享有的資源、配套不同,越節省時間、節約成本的地段越有價值。城市最貴的房子,要麼是主軸交匯(永珍城),要麼是絕對自然資源(南湖一號),這種頂層資源佔有永不可複製。地段價值邏輯,就是看你的房產(私產)佔有的資源所帶來的顯性收益有多大,是一個正相關的選擇邏輯。
那麼,還應該遵循哪些邏輯?
第一:信任政府的公共配套
在政府設計的遠景規劃中,只能堅定相信政府出資的規劃,其他引進合作型都應該謹慎看待。舉例子,長春政府對其軌道交通有12條規劃,目前已落地8條,此類配套永遠值得信賴。但南部新城300米金核四塔,十幾年仍是泡沫。還有教育用地、市政配套用地,都是值得信任的。但對商業用地,要保持高度警惕,沒有絕對值得信任的,尤其是新區,除非出讓土地裡明確要求規劃不低於幾萬平的商場,否則開發商很大機率會蓋可快速變現的公寓等。所以,對未來配套的需求,要以政府規劃政府落實的配套為參考依據,其他都要保留信任。
第二:土地出讓條件決定一切
每個樓盤都會有土地出讓條件(特殊再議),看售樓處國土證就能查到編號,也就能在國土資源局查到土地出讓條件。這些個相對專業的名詞,也明確了這個土地的後世形態。比如,出讓條件明確要求建幼兒園、社群用房、公園、1:1車位配比等,那就是好的條件;如有的明確要求建不低於30%的商業、建垃圾轉運站、容積率超3.0、附加公立學校醫院等等,那就是貶值條件,購房者要慎重選擇。同時,買第一排房子,還要關注地塊前後左右的土地出讓條件,如果前面規劃商業,限高100米,那很大機率你的房子會有較長時間完全不採光(日照要求都會滿足2小時)。
第三:施工單位重要性高於開發商
很多人會不理解這個觀點,舉個相似但不恰當的例子:中國所有超高建築、大型橋樑都是中建三局,他們的甲方都是各地區政府,但中國所有高難度的施工都由中建三局負責,中建三局代表了專業、執行,並不需要過度管理。普通購房者對開發商有所瞭解,但對施工方卻知之甚少,如果銷售員對施工單位大加介紹,那基本質量都會好於平均線。所以,施工方是隱藏在開發商背後的關鍵因子,他們的優劣決定了房子是否橫平豎直,也決定了未來裝修時的成本支出,要知道抹平一面牆幾百塊,但100平米的房子牆面積要接近300平,當作者見過那些誤差10釐米以上的牆體後,毫不猶豫建議房主砸掉重砌。施工方如何辨識,方法也很簡單:就像購物一樣,口碑和品牌形象是選擇的重要參考要素。
第四:關注以下不可逆的規劃條件
1、是否人車分流:決定了未來舒適度,純人車分流社群的綠化會在5年完全長成,你會住在一個超大的花園裡。
2、是否商住分離、餐飲隔離:商業是賺錢的,同時也是髒汙雜亂的,商住分離的小區享有安靜舒適的居住空間,與之相對的是,開餐飲的商業不可避免帶來油汙、人流的影響。
3、樓棟分佈方式:純橫向分佈是保證絕對採光的前提條件,錯落分佈的樓棟一定會產生上午或下午的日照隔離。
4、電梯是否通地庫:不通地庫的樓棟,要藉助人行通道或其他樓棟的單元,付出的車位代價一樣,卻享受不到“風不吹、雨不淋”的品質生活。
以上是一些簡單的、實用的基礎邏輯,具體你的房產會選擇在哪裡,還有很多要注意的因素。
房子是私產,也是個人選擇能力的體現,請君多學習,買到稱心如意的好房子,讓私產不斷的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