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四川軍閥劉湘奉蔣介石之名,開啟了對紅四方面軍的瘋狂圍剿。因為當時紅四方面軍剛剛到達川陝邊境,人生地不熟,導致在戰鬥初期吃了很多的虧。雖然最終憑藉著紅軍戰士的英勇,成功擊潰了劉湘的6路大軍、殲滅6萬餘敵軍,但是在那一役中不幸犧牲的烈士亦高達2萬餘人。
戰後,為了紀念、褒揚那些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紅四方面軍總醫院決定在四川通江縣修建一座烈士陵園。經過幾次擴建,這座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讓人不禁掩淚的是,這座埋葬著25048名英勇紅軍的烈士陵園,其中有著17225位倒在革命道路上的英烈都是無名英雄。而相比那17225位先烈,在這座烈士陵園中,還有著一位更加令人嘆息的英雄。
他就是汪烈山,曾是紅四方面軍的師長,徐向前的得力干將。但是,在長眠此地的85載時光中,竟然沒有一位親人前來祭拜過。
雖出身貧寒,但心志之堅令人讚歎
出生在1904年的汪烈山,家中的環境不是很好。不過,世代的貧農身份,卻並未延續至汪烈山的身上,因為他有著一位令時人無比羨慕的“開明”父親——汪輝源。
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也像自己一樣,每日面朝黃土地“看老天臉色”吃飯。所以在跟妻子商量後,決定攢下一些錢送汪烈山去讀私塾,走出這十里山溝。幸運的是,汪烈山的母親很勤勞,還有著一項令人稱頌的“獨門絕技”——炸油條。
靠著每日早起的辛勤,汪輝源夫妻二人最終攢下了一些錢財,如願以償地在汪烈山八歲時,送他去讀了私塾。汪烈山也確實沒有辜負父母的殷勤期盼,因為自幼跟隨母親做一些早餐的生意,培養了汪烈山靈活的思維,在私塾讀書時,憑藉聰慧和機靈深受先生的重視。
在私塾讀書的那幾年,因為先生是見識過當時社會的巨大變革浪潮,所以對於頗為喜愛的汪烈山不禁給他講了許多發生過和正在發生的秩事。這在幼小的汪烈山心中埋下了一個想要見識一下外面廣闊天地的種子。
可是,還不等汪烈山向先生多討教一些關於外面的知識,變故便突然而至。因為西方列強的不斷蠶食,加之國內的農民時常暴動,致使清政府再次增加了嚴苛的稅收。而這些決定,其實地主是不會受太多的影響,清政府暴政的最終受害者還是勞苦農民。
因為地主階層的剝削,導致汪輝源的家中日益艱苦,汪烈山也因此減少了去私塾的次數,最終在十三歲那年徹底輟學幫助父親一同操持農務。不過,汪烈山雖然全力幫助父親操持家務,但是卻從未放棄過想要“出去”的想法。
某一日,汪烈山同父親正在田間勞作,許是因為多日的過度勞累亦或是太陽過於毒辣,致使汪輝源竟然昏倒了。這件事,激發了汪烈山埋藏在心中多年的“仇恨階級”的種子。為什麼那些地主,可以生下來就衣食無憂,而我們就要被肆意剝削?
在經過多日的思考後,汪烈山最終下定決心,要改變家中的現狀。為此,汪烈山還特意找到了幾位和他一樣因為家中貧困而被迫輟學的同學一起。可是,雖然心中的理想廣大,但是他們卻不知該從何處開始做起,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只得是在一起抱怨世事的不公與社會的險惡。
就在他們苦求出路而不得的時候,檀樹崗鄉里卻給他們帶來了福音。
革命之火開始燎原,加入紅軍抗議不公
1924年,隨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達成,廣東國民政府得到了穩固,全國的工農革命也達到了高潮。順著歷史大勢,湖北紅安縣也在1925年成立了中共特別支部,由此,這個有著“第一將軍縣”的湖北縣城正式拉開了傳奇的序幕。
當時,紅安縣第一批加入共產黨的人中,程昭續、程翰香等人是汪烈山的檀樹崗同鄉。所以,當程昭續、程翰香等人奉命到檀樹崗鄉發展革命時,便立即想到了汪烈山等一眾有志青年。
當命令下達後,程昭續、程翰香等人立即便馬不停蹄地趕到了汪劉家窪村。當晚,程昭續便叫來了汪烈山、汪烈富、汪烈操、汪宗福等幾位相熟相知的有志青年,頗有些激動地向他們宣告到:“今天,我們可是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天大的喜訊,救民族、民眾於苦難的‘尚方寶劍’已經到我們檀樹崗鄉了。”
汪烈山等人聞之,立即像是打了雞血一般,連連追問道:“是什麼?在哪裡?”看著眾人殷勤期盼的眼神,程昭續感到一陣欣慰,隨後莊嚴地對著眾人說道:“這就是中國共產黨!”
當聽聞這個名字後,汪烈山等人還是很懵,因為這是他們頭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更加不知道這個組織具體是做什麼的。不過,程昭續似看穿了他們心中的疑問,開始為眾人詳細地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讓他們第一次深刻地瞭解到了這在未來完成了五千多年以來首次創時代的偉業——讓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政黨。
在向汪烈山等人解答完他們心中的疑惑後,程昭續問道:“你們願不願意加入到這個組織,一起為中國人民的翻身做主貢獻自己的力量?”“願意,當然願意!”汪烈山等人根本沒有任何猶豫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在那晚徹夜長談之後,汪烈山在程昭續的介紹下,很快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經過一系列的黨內培訓後,汪烈山下定決心,要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中國的民族解放事業。
1927年9月,隨著北伐戰爭的發起,革命之火也很快燒到了湖北紅安縣。汪烈山等人積極響應號召,於熊家咀率先發動了“處決惡霸地主”的暴動,成功拉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
因為在黃麻起義中的英勇表現,汪烈山成功加入了工農赤衛隊,正式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1929年,汪烈山正式轉入到了工農紅軍第一軍,因為作戰勇猛,並且很有一番別樣的戰鬥思維,汪烈山很快便受到了副軍長徐向前的青睞。
蔣介石背叛革命,戰略轉移展風采
1930年初,已經是第一軍連長的汪烈山奉命帶隊參與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建立時,汪烈山所帶的連隊以極高的工作效率贏得了紅一軍領導的一致好評。
可是,沒想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剛剛初具規模,一個噩耗便陡然而至。1930年10月,蔣介石為了實行獨裁統治,調集了10萬大軍,準備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為了粉碎蔣介石的獨裁陰謀,中共中央決定進行“反圍剿”作戰。
自1930年末至1931年7月,蔣介石共發起了3次圍剿戰爭,但都被紅軍戰士英勇挫敗。1931,在多次擊退國民黨軍隊後,紅軍士氣高漲,工農紅軍第一軍和第十五軍合併組建了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
時年11月至1932年6月,為了打擊國民黨反動勢力,紅四方面軍受命發起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戰役並取得了輝煌成果。經過這四次戰役的洗禮,紅四方面軍的隊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不僅多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獨立師,還增添了一個少共國際團,而汪烈山正是少共國際團的團長。
不過,規模的強大也嚴重激起了紅四方面軍領導者張國燾的極度膨脹。經過四次主動發起的戰役勝利後,張國燾認為,國民黨軍隊都只不過是個紙老虎,根本毫無戰鬥力。張國燾的這一思想,很快就被蔣介石抓住了。
1932年末,蔣介石再次調集30個師的兵力,分三路向黨的重要根據地進行圍剿。其中,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是蔣介石麾下最精銳的直系中央軍。張國燾在聽聞後,不僅不想相應的抵禦措施,反而還趾高氣揚地,聲稱要將蔣介石的中央軍全部留下。
最終,在張國燾“左傾”的錯誤領導和指揮下,紅四方面軍成為了蔣介石第四次圍剿唯一勝利的戰場。在反圍剿失敗後,紅四方面軍被迫離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開始向西進行戰略大轉移。
經過兩個多月、長達1500公里的奔襲,紅四方面軍成功擊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多次圍堵,於1933年2月成功抵達陝南。在轉入安全地帶後,紅四方面軍立即開展了川陝根據地的建設,汪烈山擔任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八團團長負責根據地的保衛工作。
當紅四方面軍開始建立川陝根據地不久後,四川軍閥田頌堯舉重兵分三路向紅軍發動猛攻。起初,憑藉著對地勢的理解,田頌堯部接連攻克、蠶食紅軍陣地,局勢一度很不樂觀。為了打破僵局,徐向前命令出身巴蜀的汪烈山,扛起反攻第一戰的責任。
為了切實完成任務,找回紅四軍計程車氣,汪烈山率領二十八團和第十一師選擇了最難攻克的包台山作為開啟局面的第一戰。1933年5月14日晚,他連夜組織了突擊隊,順著包台山後面懸崖上的降香藤爬上了山頂,潛伏下來。
15日凌晨,汪烈山率隊發動了總攻,就在田頌堯部慌忙反擊時,已經等候多時的山頂突擊小隊從敵後發動了猛攻。在措手不及的前後夾擊下,田頌堯部很快便陣腳大亂,汪烈山不負所望,為竹峪關反擊戰揭開了勝利的序幕。
在竹峪關大勝後,紅四方面軍乘勝追擊,一舉粉碎了田頌堯的進攻,汪烈山也因在此次戰役的巨大功勞,升任為了第88師師長。作為紅四方軍的絕對主力,深受徐向前重視的88師可謂是將星雲集。
當時,88師的政委是王建安,作為日後軍功閃耀的開國上將,當時還只是汪烈山的副手。而在師部下面,第263團的政治委員,是在建國後為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的陳錫聯上將。
由此,可以看出,作為88師一把手的汪烈山,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話,至少也會是開國上將的人選。之所以會如此說,並不全是因為他當時的職位,更重要的是他的軍事才能和寬厚的為人。
因為出身貧苦,所以汪烈山一直生活的很質樸,從沒有因為屢次擢升而沾沾自喜、“該換行頭”。汪烈山不僅生活節儉,而且為人寬厚,對待士兵更是好到極致。據他在做團長時的通訊員回憶,有一次汪烈山派自己去送信,因為鞋子壞了不能穿,汪烈山二話沒說便將腳上的鞋子給了自己,而汪烈山卻光腳在根據地辦公。
1933年10月,汪烈山率領88師為先鋒,發動了宣達戰役。11月中旬,陳錫聯在一次戰鬥中不幸負傷,汪烈山看著躺在擔架上,於東風中不禁發抖的陳錫聯,隨即便將自己的棉衣脫了下來蓋在了陳錫聯的身上,而他自己卻是忍者嚴寒指揮戰鬥。
12月,國民黨軍閥派劉湘發動了全面反攻。面對著國民黨軍隊源源不斷地猛攻,汪烈山親自前往第一線巡視指揮,為戰士們鼓舞士氣。15日,在國民黨戰機的支援下,劉湘部發動了總攻。
汪烈山不顧自身安危,親自帶隊,動用一切可調動的“裝備”,子彈、長矛甚至是身邊的石頭齊上陣。可是,在傍晚時分,汪烈山卻不幸倒在了前線。面對著圍過來救自己計程車兵,汪烈山焦急且艱難地說道:“一定要戰鬥…,直到我們勝利。”
悲憤的88師戰士最終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卻再也見不到師長汪烈山的和藹笑容。汪烈山犧牲的訊息傳開後,紅四軍的戰士盡皆難忍淚水。徐向前在《歷史的回顧》中曾這樣評價汪烈山:“不幸犧牲的我88師師長汪烈山,是個很能打的幹部,八十八師能攻善守,作戰勇猛頑強,屢建戰功,是同他的指揮分不開的。”
也正是因為汪烈山一心撲在革命,致使當初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轉移時,忘了告知家人。等到革命勝利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動盪下,汪烈山的家人早已離開了老家。在長達85年的時間裡,組織一直未能聯絡地上汪烈山的家人,這也是為何在四川通江縣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中,汪烈山一直無人祭拜的原因。
中國人民不會忘記那些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安寧生活的先輩。最終,在我黨幾代人的努力下,終於在2018年10月找到了汪烈山師長的孫子。在經過85載的滄桑後,汪烈山師長終於是再次“見到”了骨肉至親。
英雄不朽,傳承不斷,謹以此篇致敬那些犧牲在革命路上的先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