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士小鎮不是鎮,而是旬陽市城關鎮一個叫龔家莊村的行政村。
沿著去構元鎮的方向一路前行,在左邊大約3公里處有一個岔道,一道清澈的泉水洶湧而來,上方不停地飛濺起細小的水珠,如煙如霧,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愜意。據同行的一位長者介紹,這條溪水的源頭在陽山,屬於地地道道的陽山清泉。它冬暖夏涼,冬天直接能用來泡腳,夏天這水冰得能滲骨頭。在以往冰箱還沒出現的年代,人們夏季做的豆腐一頓沒有吃完放在第二天就會變質,就把它浸泡在這泉水裡,過上三四天,吃起來跟新做的沒啥差別;如果想喝點兒冰鎮啤酒,就把啤酒放在水裡浸泡三四十分鐘,取出來跟在冰箱裡凍過的一模一樣。這水很清,清的能看到潭底的細石;這水很甜,甜得就像蜂蜜一樣沁人心脾;這水時而輕柔,輕柔得像一個溫情的少女;這水時而很急,有時一道道飛瀑似乎要鑿穿潭底堅硬的岩石。在溪水滋潤下,兩邊的樹木長得格外茂盛,水裡的游魚也格外快樂,它們一會兒群聚在一塊兒盡情嬉戲,一會兒又像受到驚嚇一樣倏地散開,在水面給划起一道道波紋。
沿溪流而上,在水源的盡頭,有一大片茂密的竹林,每棵竹子均有碗口那麼粗,並且粗細均勻,好像造物主精挑細選出來的衛兵,整整齊齊地守衛在這裡,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讓你有一種遁入世外桃源的感覺。這時,你若置身進去,就會發現無論你怎麼在上空尋找,就是看不見頭頂的太陽,也分不清東西南北,微風吹來,竹葉颯颯作響。在竹林的上方,有一個小型廣場,廣場邊緣有一個人造石林,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擺放在廣場邊緣,讓你不得不驚歎那些能工巧匠們匠心獨運的技藝。在廣場的前方,有兩顆千年古樹,一棵是藥樹、另一棵是杜倍,它們的根部緊緊纏繞在一起,它們的樹枝相互向對方延伸,像一對戀人一樣相偎相依,我們給他取了個名號為“相濡以沫”。如果不從樹葉上進行分辨,你絕對會認為這是兩顆不同的樹種。從掛牌的標誌來看,它們的年齡都在一千年以上,樹幹上寄生出許多茂密的生物,被當地的居民稱為“樹神”。每逢初一十五,前來燒香求拜的人絡繹不絕,各個枝頭纏滿綾羅綢緞,老遠望去,就像一束束盛開的花朵。
在兩棵古樹的右側,停放著十幾輛報廢的公共汽車,所有的車身經過能工巧匠們的精心設計,描繪出許多精緻的圖案,有的就是一串簡單的字母,有的就是幾個簡單的符號,寥寥幾筆,給人一種童話般的色彩;裡面也被精心裝修一番,把原來的座椅全部移除,只在兩邊安裝幾把古色古香的涼椅,中間擺放一個茶几,泡幾杯香茗、或放幾杯奶茶,兒童們在此聽童話故事,大人們在這裡品著清茶,實在是另有一番情韻;有的乾脆在裡面放一張八仙桌,在駕駛室放一套音響,讓人們在這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酒足飯飽之後在這裡縱情高歌一曲,把高節奏生活裡的壓力在這裡釋放一下,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我想,這可能就是巴士小鎮的由來吧。
2
這裡不僅是一個讓人身心愉悅的遊玩場所,也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濃厚的村落。據說在明清時期,從這個村子曾走出幾個文、武舉人,他們外出為官時都把當地百姓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方圓百里都非常有名。現在,每家每戶都秉承著“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家訓,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讓孩子識文斷字。
在這兩千餘人的村子裡,總共走出一百多名大學生,其中有十三名學生在歷年高考中當過“狀元”,使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子聲名鵲起,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狀元村”。時間久了,就誕生出許多傳奇色彩,說這裡曾在明清時期有過文曲星下凡,並且還在一棵歪脖子槐樹下建了一座 “狀元廟”,每逢初一十五或高考前夕來燒香的人絡繹不絕,給這裡蒙上一層神奇的面紗。其實,世上哪有什麼文曲星下凡,只是這裡環境艱苦、訊息閉塞,農家子弟為了改變命運而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們當中大多數都在在國內“雙一流”大學就讀,有的出國繼續深造,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彩、幹得轟轟烈烈。
這裡最典型的要數龔禮明瞭,他的母親是個啞巴,父親也說不上一兩句完整的話,走起路來隨時都有倒下的可能,一年四季更是食不果腹,大多都是靠政府接濟度日,日子過得相當艱難。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家裡一年四季只有一條完整的褲子,誰出門誰穿。在這樣家庭環境下,他並沒有氣餒,也沒有自卑,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讀完高中,在2005年高考中成為安康市的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成了龔家莊村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據同村的嚮導向開明介紹說,龔禮明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訊息在他們村子就像一顆炸彈,把他們村子“炸的”在全縣家喻戶曉。當時縣上主要領導冒著大雨、踩著泥濘的土路前來慰問,讓他們龔家莊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榮光。在龔禮明的影響下,村子裡所有的家庭都以教育為重,房子蓋不蓋都是小事,衣服穿得體不體面也不重要,關鍵是家裡培養出幾個大學生。更讓人欣慰的是,龔禮明走出大山並沒有忘記大山,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回來幫助那些將要參加高考的學生,給他們傳經送寶,提供物質援助,在鄉里鄉親傳為美談。
3
在龔家莊,人文底蘊非常深厚,民風十分淳樸。女孩從小就受母親的薰陶,從懂事時就開始學習縫衣做飯、扎花繡朵兒,長大後個個溫柔善良;男孩從小就開始識文習武,長大後個個身強體壯、俠肝義膽。不管誰有困難,大家都把它當成自己的事情前來幫助,讓人不覺得生分。這些淳樸的民風可能與柯道士有關吧!
柯道士何許人也?關於他的身世眾說紛紜,據《旬陽縣誌》記載,他本名叫柯和貴,是北京市西四牌樓正黃旗人,素嫻弓馬,武功高強。原來是科考武進士前三名,為皇帝御前帶刀侍衛,因朝堂紛爭失勢,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遂攜帶金銀細軟逃亡到偏僻的旬陽來,隱居石佛寺,在那裡開荒種地,招收學徒進行習武。他收學徒有個規矩,就是每頓必須能吃下兩個一斤麵粉蒸成的饅頭。光緒年間旬陽共出12名武舉人,他的門生就佔一半!他閒暇時外出遊歷,遇到道路崎嶇,不利人們負重行走時,他便召集當地的百姓,由他出錢出資,當地出勞來開鑿道路,變險阻為坦途;在遇到自然災害的時候,他也慷慨解囊,把藏在石佛寺裡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接濟災民。在他的影響下,扶危濟困在龔家莊成為一種風尚,在旬陽縣快要解放的時候,有4名解放軍由於受傷失散而誤入龔家莊,受到當地群眾百般呵護,傾其家裡所有好吃好喝的讓給解放軍,待他們傷養好後又護送到部隊,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作家簡介
吳有臣,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中篇小說集《號角嘹亮》,小小說集《第三隻眼睛》。
摘選自:文學陝軍,版權屬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