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老廣州人,中央公園在哪?也許很多人都可以告訴你,就是今天的人民公園。但如果再問,第一公園在哪?恐怕就不一定都能答得出來了。其實,人民公園就是第一公園。如今公園的圍牆都已拆除,變成一個綠廕庇日的休閒廣場,人們在花壇邊下棋,在榕樹下逗鳥,在音樂亭前翩翩起舞,語笑喧譁,終日不息。但古色古香的大門還保留著,靜靜聳立,彷彿有許多年湮代遠的故事,欲說還休。
市政府大院原址是元代的廣東道肅政廉訪使署,明代的都指揮司署,還做過南明紹武皇帝的皇宮;清初,這裡是尚可喜的平南王府,後來改為巡撫衙門。衙門的後花園規模盛大,東至厚王街,西至雨帽街,今天的市政府大院,都在其中,連成一片。
乾隆年間,巡撫託恩多在衙門的後院建了一座“菜根香軒”,挖渠引水,可以種菜。道光初年,阮元又在東園建了“萬竹園”、“署漪園”。撫署愈加幽雅,但見落英滿徑,柳絮飛園,榕翳成陰,紅棉花開則如漫天燒火,風過竹林則如波濤夜驚。看上去不像官署,倒像個吟詩撫琴、清幽絕塵的風雅地。阮元就常以衙門為家,有時為了避客而終日躲在撫署內不露面,獨自焚香煎茗,吟詩作畫。
光緒年間,張之洞兼署廣東巡撫,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工為體,以商為用”,不僅創辦了廣東繅絲局、廣州槍彈廠、廣州織布局和廣州鍊鐵廠等實業,還精心修葺了萬竹園,分別營造了“漁、樵、耕、讀”四景,又為菜根香軒題聯:“稼穡艱難君子教,菜根風味士夫知”。使這個官衙竟然也有了一種清幽絕塵的境界。“少年解元,青年探花,中年督撫,晚年宰輔”的張香帥,果然是個大雅之人。
清末10年,風雲激盪。從1901年開始,朝廷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簡化行政制度,巡撫建制被視為有名無實的閒曹,廣東率先裁撤。巡撫裁撤之後,撫衙便改為廣東工業高等學堂,可見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視。惜乎,時不我與,當清廷意識到改革的重要性時,為時太晚,洪水已經漫過了最後一道堤圍。
1918年,經孫中山提議,廣州市政廳以原巡撫衙署為主,再徵用了幾十間民居,擴建成“第一公園”。公園建築由楊錫宗設計,1920年動工,一年後建成。這是廣州有史以來首家公立公園。
中央公園內有一尊觀音像,曾被魯迅嘲笑為“一點藝術意味也沒有”
1926年,第一公園改名為“中央公園”。當時國民政府還在廣州,而革命軍出師北伐,氣勢如虹,江南各省,從風而服。對國民黨來說,天下似乎已成囊中之物,這個“中央”,不知是指廣州的中央,還是全國的中央?
當時政府曾計劃把這裡變成行政中心,省公署、交涉署、財政廳、市政廳、審檢廳、圖書館等統統遷到第一公園周圍,甚至打算把第一公園與越秀公園連成一體,把中山紀念堂置於公園之內,改名為中山公園。不過最後都議而不決。
1927年,廣州市市政委員會委員長林雲陔提議籌辦廣州無線電播音臺,經市政委員會會議透過,著手籌建。1929年5月6日,廣州第一家廣播電臺——廣州市播音臺開始播音,呼號為CMB,發射功率500瓦,臺址就設在中央公園西側靠連新路的一間約小平房裡,內設播音室及發射機房等,由市公用局派一位技士管理。
這是廣州有史以來首家公立公園,所以“第一”是當之無愧的。當時公園設計成歐洲風格,四周用磚牆圍起來。當時市民都戲稱它是個“大監牢”,後來政府把磚牆拆了,改用鐵枝柵欄,視覺上豁然開朗。
1930年代,陳濟棠開府西南,主政廣東以後,廣州開始了一波轟轟烈烈的市政建設高潮。1931年初,在中山紀念堂正前方興建市政府合署大樓。這座大樓原定蓋在中山四路的動物公園(即後來的兒童公園,今南越王宮署博物館處),移到與紀念堂同一軸線上。當時的廣州工務局長兼城市建設委員會主席程天固對選址有一個說明,他說,這條軸線“北達觀音山,南臨模範馬路,將來鐵橋完成,更可直通河南腹部,其東西大路,縱橫成網狀,全市交通鹹集中於此,發號施令,若網在綱”。一條新的廣州中軸線,已呼之欲出。
第一公園的大門至今尚存,華麗的義大利古典風格,依稀可見。為了配合這個設計,原衙署內的中式亭臺樓閣,統統拆除;古木修竹,幾乎砍伐一空,重新種植。現只剩下市政府門前的古榕一株。市政府大樓由林克明、唐錫疇合作設計,1934年第一期工程竣工。但第二期的廂房和後座,第三期的禮堂,因資金短缺和政局動盪,未能完成,殊為可惜。
不過,中央公園卻因而大大縮水,只保留了前半部,而且被一條馬路(今府前路)分隔南北了。
1966年,文革破四舊風暴席捲全市,8月18日,市二中初三(1)班的學生在中央公園貼大字報,稱“中央公園”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臭名,建議改為“人民公園”,得到公園響應,立即用紅紙寫了“人民公園”四字,覆蓋在原名上面。公園內繪有古裝仕女圖和商品廣告的花盆、椅子等,統統作了處理。從此,中央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至今。
2000年後,政府把連線吉祥路與邊新路的公園路和中山五路以北一段的起義路收回,改建為一個兩萬平方米的綠化廣場,設立廣州原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人民公園。
讀本號文章,品廣州往事:
蒙元大軍是如何夷平廣州城的
白沙居:曾是長夜裡的一盞燈
致敬工匠精神:珠光北約一對琴瑟和鳴的制琴大師 ‖ 瑤澗
永遠懷念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