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來自那不勒斯的義大利人。
英國在“脫歐”之前,我去了這個大西洋上的小島上自助旅行。倒不是我有多喜歡這個國家,這只是我旅行清單上的一個打卡地而已。
去這個小島之前我就早有心理準備,這會是一個和義大利差距很大的地方,不要有那麼高的預期。
結果還是重新整理了我的下限。
灰濛濛的天空,無綿無盡的小雨,以及我那永遠幹不了的外套。
還有那難吃的英國菜。
英國當然也有很多美麗的地方,對於美的欣賞是一件很主觀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但對於英國菜難吃這件事上,英國人是無法反駁的。
因為也只有這麼不知廉恥的英國佬才臉皮厚到會個油炸就敢開餐館。
如果沒有義大利人、中國人、中東人這些民族的烹調援助,英國佬每天所進行的就只是攝入熱量的生理活動。
在倫敦城的第一天的晚上,逛了一天的我終於下決心要補充一點能量。我總覺得生活要可能嘗試各種可能性,包括傳說中難吃的食物。
但我很快就後悔了。難怪當年在不列顛島上的羅馬軍團要跑路。
這道炸魚薯條簡直跟我中學時不及格的物理學試卷一樣醜陋。如果新鮮美味健康的地中海飲食是天使,它就是魔鬼,讓你親切地擁抱飽和脂肪酸、啤酒肚和各種心血管疾病。
最恐怖的是英國佬要年年吃,月月吃,天天吃。義大利可是一個給囚犯連吃一週博洛尼亞肉醬面都要發生暴動的地方!
或許我可以換個思路:把義大利監獄的廚子都換成英國人,這肯定會大幅度降低義大利的犯罪率。
更令我糟心的是英國人的口音。
我無法及時理解餐廳老闆娘的本地口音,因為它充斥了奇怪的聲調和俚語。我請求她重述一下剛剛說過的話,立刻招致了她的白眼和喋喋不休的奚落。好吧,種族歧視會被批判。但白人之間的地域歧視一直以來被忽視。
我不能以個體現象不滿放大到對整個國家的偏見。但英國一定會讓在我們腦海中召喚出這樣一個形象:每個人的少年時代大機率會碰到一個愛在班級裡八卦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亂,吊著噪音的長舌婦。而英國人在長久的歷史裡就是這樣的角色。
讓我們發揚一下福爾摩斯的精神。
大家翻開地圖看一下。地球上打得不可開交的熱點區域,是不是都和英國人早年埋的雷有關?中東地區、斯里蘭卡島、印巴地區……
英國人長期窩在那溼冷的小島上患上了迫害妄想症,總覺得歐亞大陸上崛起的某個強權會來霸凌他。所以不顧一切地惹事是非,挑撥離間,混水摸魚,沒有矛盾也要製造矛盾,沒有分歧也要製造分歧。不然,哪個正常人沒事要惹出這麼大的混亂。
然後現在,英國人的盎格魯撒克遜表兄美國人也完美地繼承了這一點。
所以,我對接下來的事情就很驚訝。
本來,全世界會燒菜的民族都可以輕輕鬆鬆地來到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地盤賺錢。但現實就是,全世界大把人跑英國留學,學費是貴到我的父母肯定讓我棄學的程度。緊接著,全世界這麼多人覺著英國人那吊嗓子的刻薄口音很動聽。
Excuse me?
好吧,只能說英國人做飯不行,搬弄是非、混水摸魚的功夫一流。他們在全球範圍內建立的殖民體系帶來了文化霸權。
搞得現在很多非西方人有這樣一個認知偏差:
講英語的盎格魯撒克遜人=西方
我舉兩個例子:
我的姐姐曾也去看非常火的英國電視劇《唐頓莊園》。但她看到這一幕時就憤怒地關上了電視:貴族家的長女在發生桃色醜聞後。家裡的長輩商量著要把她嫁給不那麼挑剔的義大利人……
Excuse me?
英國人是不是忘了你們那個養活無數花邊小報的狗血撕逼皇室?
這樣的電視劇一播,很多人都容易形成英國人注重名譽,義大利人都很風流隨便的刻板印象。要我說,這簡直跟金卡戴珊笑話帕里斯希爾頓放浪一樣搞笑。
而且,我們義大利人可比英國人更重視家庭。
來了中國我發現,很多人認為西方人都會在18歲離開家庭獨立謀生。
Excuse me?
這只是講英語的盎格魯撒克遜小孩才會乾的事,他們可以一個月不和媽媽打電話。我們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這些孩子天天和媽媽打電話。很多人成年後還和爸爸媽媽一起住。不信你們看:
我來給大家翻譯一下,這是西班牙語。講的是拉丁孩子最恐懼看到的事情:
某個拉丁孩子沒接上媽媽打來的四個電話。
媽媽發來的簡訊上說:“如果你在十分鐘之內不回電話,你就不是這個家庭的人!”
作為拉丁孩子,無論你是平民百姓,還是富豪總統大明星。你都要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給媽媽回電話。
立刻,馬上!
所以,我們拉丁文化和中華文化一樣重視家庭。大家有興趣可以來學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這些拉丁語。都是買一送三的優惠,它之間的差距比普通話和粵語之間的差距要小。精通一門一個月內可以學會另外一門。
比如像我的媽媽,像她這個年紀再去學英語簡直是太困難了。但她輕輕鬆鬆地精通了西班牙語。美國現在無論是特朗普連任還是拜登上臺,拉丁化的趨勢已不可避免。我媽媽可以在未來考慮一下去拉丁美國的旅行。
至於大西洋上那陰雨綿錦的小島,她是一點也不想去。
(感謝我的中國朋友大頭翻譯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覺得本文還不錯,那就請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謝謝您的支援。如果轉載本文,請與本人聯絡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