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自2000年創刊一共刊發了3,807篇學術文章,所有稿件均來自編輯部邀約。國內科研機構共發文35篇,約佔總髮表量的0.9%,包含7篇編輯材料(Editorial Material)、2篇快報(Letter)、26篇綜述論文。
有哪些中國科學家受邀在期刊發表綜述論文?他們是誰?他們發表了哪些論文?相信許多小夥伴和小編有一樣的疑問,下面請和小編一起吃瓜(學習)。
(文末附所有綜述發文資訊)
這些科學家很“牛”
施一公,是生物學領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風雲人物,曾因辭任清華大學副校長、創辦西湖大學一時激起千層浪。他曾受邀在期刊發表綜述論文《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剪接的機理研究》(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precursor messenger RNA splicing by the spliceosome)。
除了學術界的明星,還有以中科院、清華大學、武漢大學領銜的一眾優秀科研團隊,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高彩霞研究員(Applications of CRISPR-Cas in agriculture and plant biotechnology)、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姚雪彪教授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研究院裴鋼院士(In focus: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research in China)、清華大學頡偉教授(The role of 3D genome organiz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cell differentiation)、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宋保亮教授(Applications of CRISPR-Cas in agriculture and plant biotechnology)。
國際合作是科研的大勢所趨
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國產”論文越來越頻繁“亮相”頂級期刊時候,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發文的現象——國際合作研究、聯合發表。26篇綜述論文中有16篇是透過這種形式完成的。
2020年中科院劉光慧研究員團隊發表的《老化表觀基因組及其再生》(The ageing epigenome and its rejuvenation)綜述是和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教授合作完成的。
2021年南方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院的趙燕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張宏教授與法國巴黎大學Patrice Codogno教授合作發表綜述論文《自噬體成熟機制、調控及其病生理意義》(Machinery, regulation and pathophys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utophagosome maturation)。在國內跨校合作,再實現跨越國線的國際合作。
中國發文最多的科學家
有一位中國學者多次受邀為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撰寫綜述文章,獨立撰寫2篇,另外一篇她作為通訊作者與西班牙納瓦拉大學教授Maite Huarte團隊合作發表。她是在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中國學者。她是一位年輕的女性科學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的陳玲玲研究員。
陳玲玲研究員博士2009畢業於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抱著“想做中國自有智慧財產權的科研發現”的想法,2011年毅然回國做研究。回國後,程玲玲研究團隊在環狀RNA和非編碼RNA領域均有重大研究突破。本人在今年進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二排右四為陳玲玲研究員,圖片來源於陳玲玲課題組主頁http://www.chenlab-ncrna.com/team/zh)
學者的迴歸
地球是“地球村”,國際合作是科學研究的大趨勢,“單打獨鬥”已經成為過去時。越來越多的國外科學家被“引進來”,進行合作研究教學。同時,讓我們更加欣喜的是,國內的科研環境越來越好,“走出去”的本國學者也願意再“走回來”,投入祖國基礎科學研究中。
發表於2018年的《植物DNA甲醯化的動力學及其功能》(Dynamics and fun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 plants)通訊作者之一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研究員。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普渡大學朱健康教授,2012接受祖國大陸拋來的橄欖枝,回國發展,組建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
國內的研究環境越來越好,像陳玲玲、朱健康研究員這樣越來越多的優秀科學家迴歸祖國,在祖國大陸的科研沃土上開花結果。
外籍學者入駐
國內良好的科研條件不僅僅吸引著像陳玲玲、朱健康研究員這樣在海外的本土學者回國,也吸引著許多傑出的外籍教授兼職任教,如曾受聘於香港大學的Eric Lam教授,曾受聘於廣州醫科大學、美國巴克衰老研究研究所(Buck 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Aging)Brian Kennedy教授。
當然,除了特聘的國外行業泰斗外,還有選擇中國作為自己事業發展地的國外年輕學者,如,目前受聘於清華大學醫學院的Charles David博士。
總體來看,中科院領跑、清華大學緊隨其後、武漢大學也有一席之地。除陳玲玲、施一公三篇獨立發文外,發文形式總體來看也走向合作、國際化。像癌症這樣的世界難題還未解決,COVID-19肆虐席捲全球,全球科學家仍需要通力合作、共同面對嚴峻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