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浩氣壯名山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
(俯瞰嶽麓山。湖南日報記者 童迪 攝)
嶽麓山是南嶽七十二峰之尾峰,海拔不高,只有300.8米。但若是站在人文的角度來看,它當之無愧是湖南的“最高峰”。從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高僧竺法崇建立第一座佛教寺院始,175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文不熄、造山不止。尤其是110年前,辛亥年打響的那一場革命,把這場湖南人文“造山”的運動推到了顛峰至極的高度。
在《湖南與辛亥革命》一書中,記錄有湘籍辛亥人物1284人,其中以嶽麓山最為集中。據統計,嶽麓山上有近現代名人墓葬和遺址80餘處,其中辛亥革命人物墓葬及紀念遺址34座,黃興、蔡鍔、蔣翊武等69位辛亥革命先驅長眠斯山。英勇悲壯的事蹟、高大雄偉的墓碑、莊嚴肅穆的墓廬、感人至深的輓詞,彰顯了湖南人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使命精神,訴說著湖南人注重氣節、勇於獻身的豪邁氣概。嶽麓山與辛亥革命的淵源之深刻、聯絡之緊密,在全國的名山大川中實數罕見,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特徵。
一是革命結緣最早。嶽麓山與辛亥革命黨人結緣,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的重陽節。“戊戌變法”的失敗,導致了“瀏陽二傑”譚嗣同、唐才常先後殉難。他們的流血犧牲,讓敢於抗爭的湖南人開始意識到,腐朽的封建統治已沒有辦法實現中華振興的能力。於是,在新化秀才譚人鳳的組織下,湖南地區的革命黨召開了“嶽麓山重九遊山會”,在雲麓宮前的空地上,全省20多個地區的會黨以“抱部落主義自雄、壯大革命力量”為目標,首次建立了革命的領導機關和聯絡機制,使集體反抗封建統治的“革命大業”初具雛形。
二是人物題材最豐。嶽麓山因嶽麓書院治學千年絃歌不絕,而被貫以“文化聖地”之名。1906年,以禹之謨、甯調元等為首的同盟會人,組織長沙萬名學生公葬陳天華、姚宏業於嶽麓山,遭到了以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王先謙為首的封建湘紳舊勢力強烈阻撓,在官府的高壓打擊面前,禹之謨等人意志堅決、毅然前行,最終贏得了場民主鬥爭,在新、舊文化之間的碰撞中取得勝利,被毛澤東譽為“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自劉道一始,各個時期犧牲的湘籍英烈骸骨逐步被遷葬或埋葬到嶽麓山,至1949年國立湖南大學任凱南結束,參與各個重大時期革命鬥爭的湘籍烈士、教育家、科學家共有66人。新中國成立後,辛亥先驅唯有一人得以入葬嶽麓,他就是被毛主席譽為“湖南的一面旗幟”的謝晉。
三是名人寢陵最多。自古英雄,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為辛亥革命付出生命的眾多先驅,大多得以厚葬麓山。他們有“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的辛亥領袖黃興,“為四萬萬人爭人格”的護國元勳蔡鍔,被孫中山譽為“中華民國開國元勳”的蔣翊武,以死勸誡國人的“蹈海英雄”陳天華,湖南首任正副都督“十日千秋”焦達峰、陳作新,“俠骨千秋”的民主革命先驅禹之謨,同盟會“第一烈士”劉道一,首創“中國公學”的姚宏業等等,其中蔡鍔、黃興去世後的葬制及規格更是震撼人心,中華民國政府更是頒發《國葬法》,為之首開國葬先河。
四是功績彪炳千秋。武昌起義前,領導和發動的萍瀏醴、戊申廣州、欽州、防城、鎮南關、黃花崗等十餘次重大武裝起義,湖南人都是革命中的的主力,黃興更是“無役不從”,雖然屢受挫折、身受重傷,但他始終信念不倒。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終於在湖南人蔣翊武、劉復基的指揮下爆發,湖南率先成為響應之省,使革命最終成“燎原”之勢,為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之後的“二次革命”和“護國”“護法”戰爭中,湖南人再次擔當主力,扛起了鬥爭的大旗。
五是德冠古今。辛亥革命中,孫中山領袖地位的確立和鞏固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歷程,早期在同盟會內部曾兩次掀起倒孫風潮,是黃興等湖南人挺身而出,堅決捍衛孫中山領袖地位。革命成功後,各省代表開會選舉黃興為大元帥,主持組織臨時政府,黃興甘當配角,靜候孫中山回國,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援。焦達峰督湘十日,明知身臨險境仍以大局為重、派主力增援武昌,最終因守護力量薄弱,在都督府前的旗幟下浩氣凜然、英勇殉難。蔣翊武革命功成身退,力辭北洋政府高官厚䘵,一心謀劃振興實業。在宋教仁遇刺後,蔣翊武為維護共和民主,首倡“二次革命”,不幸被捕壯烈犧牲。蔡鍔治理雲南時率先垂範,帶頭降薪、祛除舊弊、發展經濟。“護國戰爭”時,蔡鍔與唐繼堯相互謙讓雲南都督職位,被傳為政治佳話。
(麓山景區,纜車穿行在紅楓林中。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由湖南人主導和參與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端,也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數年後,被譽為“建黨先聲”的新民學會在嶽麓山下孕育,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組織在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十年後誕生,此後在湖南這片革命的熱土上,湧現了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何叔衡、向警予、楊開慧、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恆、粟裕、蕭勁光、陳賡等一大批共產黨人,他們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和建設新中國大業,正是對辛亥革命未竟之業的全面推進,他們以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譜寫了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
一百多年前,為民族獨立富強作出偉大抗爭的烽火硝煙已如煙飄散。一百多年後,長眠在瀟湘故土巍巍麓山上的先驅先賢們將與歷史長存。
文/劉贊 嶽麓山風景管理處副主任
[責編:周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