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來自北京76所學校三、四年級的323名“小壯壯”開啟了一場“減肥大作戰”——由市教委組織開展的“三精準”方法健康控制體重實踐活動正式啟動。經過精準測量、精準分析、精準干預和豐富的健康教育,孩子們在這場“戰役”中取得初步勝利:230名學生體重下降,265名學生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得到改善。
營養師
提供個性化帶量食譜 保證吃得健康又營養
要減重,就要管住嘴、邁開腿。“管住嘴”並不意味著不吃或少吃,而是要吃得健康、吃得營養。剛加入專案組,每個家庭就領到了一份科學的帶量食譜。
“制定食譜時,我們參照學生營養餐指南,綜合考量了一日三餐的能量和營養素供給。”營養師葛冬霞介紹,不同年級孩子的食譜各不相同。比如在三年級學生的一日食譜中,早餐為麵包煎蛋、聖女果、牛奶、桃子,碳水化合物、優質蛋白、優質脂肪、維生素一應俱全。每種食物吃多少?只標註克數,可操作性不強;細心的營養師們對此進行了方便操作的替代化表述,比如桃子150克,約中等個桃子一個;聖女果150克,中等個10個左右。
家長們可參照推薦食譜,每日上傳三餐照片。營養師們再根據照片分析孩子們的飲食結構,並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遇到“疑難雜症”,營養師還要與各大醫院的專家進行“會診”。
錯誤案例示範❶
□缺乏蛋白質
一連幾天,顥顥的三餐“打卡”都是主食和綠葉菜。營養師在線上給過幾次建議後,孩子的飲食結構也沒有什麼調整。於是,葛冬霞專門約家長通了電話。聊過之後她才得知,9歲的顥顥之前被醫院診斷為“骨齡超前”,醫院囑咐孩子要少吃肉、少喝奶。家長便把一切肉類、奶類都給斷了。
瞭解到情況之後,專案組與友誼醫院、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專家進行了集中商討,確定了顥顥每日蛋白質的最佳攝入量,併為家長進行了細緻地解釋:“少吃”並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適量。比如,之前孩子拿牛奶當水喝的習慣顯然要改變,每日奶量以250毫升為宜。
與顥顥類似,陽陽的“打卡”裡,營養師也看不到肉的痕跡。原來,陽陽一家人吃素。為了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在孩子原有飲食結構的基礎上,營養師團隊為陽陽制定了個性化的食譜,蛋白質用豆製品、雞蛋等予以替代補充。
錯誤案例示範❷
□糖分攝入過量
加入專案組幾天後,錚錚的體重一直沒什麼變化,媽媽有些著急。也難怪,錚錚體型肥胖,面板都發出了預警訊號——脖子上出現了明顯的黑紋。
在加入專案組之前,媽媽採用了“斷食”療法,三餐不吃主食,短時間內確實有點兒效果。加入專案組之後,營養師們建議給孩子加上主食,比如雜糧飯等;但是要注意就餐順序。結果,錚錚的體重就有些徘徊不下了。
在“打卡”照片中,營養師們發現了問題:錚錚雖然主食吃得少,但是水果卻吃得特別多,一頓能吃三個火龍果;炎炎夏日,冰棒更是他難以捨棄的最愛。針對這種情況,營養師建議錚錚將冰棒的頻率由每天多次降為一週兩次;水果也適當減量。慢慢地,錚錚的體重下來了,“黑脖子”狀況也開始好轉。
家長
改善膳食結構後 爸爸也跟著瘦了
開學沒幾天,彥博媽媽就從興高采烈的兒子那裡聽到了一個好訊息:在體育課100米往返跑比賽中,彥博取得了小組第一的好名次。這對於彥博來說,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體育課一直都是他的老大難,別說跑第一了,就是去上課,都提不起精神來。現在,不僅積極性大為提高,體育老師也多次表揚,新學期彥博的體質提升了不少。
媽媽還頻頻從身邊人得到積極反饋。許久不見的朋友見到彥博,都要問上句,“孩子是不是瘦了?”聽了這話,彥博美滋滋的,減肥的勁頭兒更足了。
加入專案組,是彥博自己拿的主意。媽媽跟他約定,既然參加了就要認真對待,對得起自己的承諾,也對得起專案組老師的付出。
小小男子漢,說到做到!之前,彥博不愛吃菜,包子、麵條、烙餅吃得最歡實;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再不想吃的菜,皺著眉頭也要嚥下去。慢慢地,彥博居然吃出了樂趣。偶爾嘴饞時吃個煎餅,也要把裡面的薄脆換成加量的蔬菜。讓媽媽有些感慨的是,前一陣兒放假,家裡人一起外出聚餐,看到自己之前最喜歡的梅菜扣肉,彥博居然嫌棄“肉太肥”,堅持沒動筷子。
加入專案組,一家人還有個新收穫:在配合飲食的基礎上,一家人堅持親子鍛鍊。不僅爸爸跟著瘦了幾斤,爺倆兒的感情也更好了。
媽媽化身廚藝達人 家人關係更融洽了
與彥博一樣,政皓一家也從專案中嚐到了甜頭兒。
“我特別喜歡吃肉,不怎麼吃蔬菜,孩子也一直跟著我這麼吃。之前還覺得吃飯本來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吃舒服了最開心,幹嘛要顧及那麼多。直到孩子越來越胖,我才意識到自己錯了。”專案組的各種營養講座給政皓媽媽上了一課。
一切都還不晚。政皓媽媽從早餐改起,“之前偷懶,每天都是從外面買早餐,包子、燒餅、油餅之類的,孩子確實喜歡吃,後來我才知道這些都是高熱量食物,孩子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現在,她每天早起半個小時,攤個粗糧餅,蒸上雞蛋,拌個大拌菜,再洗點兒水果;孩子吃得美,她也很開心。
她還有個重要發現,原來,孩子也沒有那麼不愛吃菜,只不過是被自己的飲食習慣帶跑偏了,沒有機會感受蔬菜的魅力。“作為家長,不能因為自己的侷限,限制了孩子的喜好。”
家裡的很多細節都在悄悄發生改變:飯桌上擺上了有藝術感的盤子,來增加孩子用餐的樂趣;廚房換上噴灑式的油壺,控制炒菜的油量,原來費油的鐵鍋也換成了不粘鍋;排骨吃得少了,牛肉、魚蝦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政皓媽媽也從一個廚房“小白”變成了廚藝高手,“看著孩子把自己做的飯菜吃光,幸福感爆棚,一家人的關係也更融洽了。”
學校
精細化管理學生午餐 孩子們的精神頭更足
本學期開學之後,孩子們在校的午餐成了專案組關注的重點。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大興實驗學校提供了新探索。學校德育主任鄭欣介紹,學校根據營養專家的建議,對參與專案的孩子午餐進行精細化管理,具體到每餐的菜量、肉量都給予特別的關注。類似的健康飲食指導還惠及到其他更多的學生。
其實,在“三精準”專案正式啟動之前,該校已經在上學期率先試點。經過家長和學生自薦,班主任、體育老師衡量篩選後,11個孩子成為“體重管理訓練營”的首批營員。除了接受營養師的飲食指導外,這些孩子在學校每週進行一次集中鍛鍊;非集中鍛鍊的日子裡,孩子們也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運動“打卡”。
一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身體素質都有了顯著提升。不僅如此,孩子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不小的改變:以前懶懶散散的孩子主動找到德育中心的老師,要求參與少年先鋒服務崗,在加強自我管理的基礎上服務他人;上體育課連胳膊都不好意思伸展的孩子,慢慢敞開心扉,與越來越多的同學交上了朋友……有了成功的先例,“三精準”專案一啟動,很多家長孩子搶著報名。
一路走來並不容易,但看著孩子們的改變在一點點發生,專案組負責人王清霞深感欣慰。“我們專案的初衷不是讓大家迅速減肥,而是讓孩子和家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她心中還在籌劃更多的新舉措,比如,有的孩子跟老人一起吃飯,老人對於科學的營養觀念接收困難,她謀劃著在疫情防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這些家庭開展家訪,拿上鍋碗瓢盆,讓老人們親身感受定量食譜是怎樣出爐的。
“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健康的身體。”為了這個目標,王清霞和專案組不遺餘力。
超重和肥胖兒童飲食建議
嚴格控制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吃零食和夜宵,偶爾吃零食也應以低糖、低脂的水果、蔬菜為主。
■每天吃早餐,避免中午因飢餓而食用過多食物。
■烹調時多采用蒸、煮、燉、涼拌和快炒,少用油,不用煎和油炸。
■用小號餐具進餐,細嚼慢嚥,每口咀嚼15-20次之後嚥下,每餐吃飯時間以20分鐘為宜。吃七八分飽立刻離開餐桌。
■給予適量的魚蝦、肉、蛋、大豆及豆製品。建議增加大豆食品的攝入,可加到100克/天,同時相應減少肉類的攝入。以低/脫脂牛奶代替全脂牛奶。
■少吃或不吃油脂或糖分高的食物,如糖果、甜點、巧克力、冰淇淋、肥肉、黃油、油炸食品、漢堡包、膨化食品等。
■飲用白開水,不喝或少喝碳酸飲料、風味飲料等含糖高的飲料。
(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來源 北京晚報 | 記者 牛偉坤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