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一個“中學教師面試一半是博士”的話題迅速躥升到熱搜第一。據“央視網快看”的訊息,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的碩士研究生緱曉雪上週五參加了一個深圳的“四大校”(即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學之一)的教師崗面試,她稱,生物學進入面試的有7個人,7人中有4個人都是博士。她聽在場面試的人說,化學那邊應聘的全都是博士。(10月10日 每日經濟新聞)
“7個人面試其中4個是博士,學校最後招聘了4個人裡邊是三個博士。”競爭場面如此激烈,令不少人驚呼,中小學教師隊伍太內捲了,連博士都加入“戰爭”了。近年來,各地學校對高素質人才需求旺盛,大量清華、北大、劍橋、牛津等名校的博士、碩士畢業生湧入教師隊伍,這本身就是雙向選擇的結果。而更多名校博士、碩士生去中小學做教師,亦提升了學校的人才水平,有助於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
資料顯示,全國已經有2846個區縣的預算安排,實現了“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收入穩定、帶薪假期長、福利優厚、社會形象好等,均增強了中小學教師崗位的吸引力,也讓“從教熱”持續升溫。教育本身就是人才密集型的領域,高素質人才對教育工作有直接促進作用,因此隨著大量高學歷人才紛紛加入,我國義務教育水平也會水漲船高。
眾所周知,名校博士、碩士生本身就是“學霸”,擁有豐富的學習經驗、高水平的考試能力,在同等招聘條件下,競爭優勢更大。至於教學經驗方面的不足,只要他們肯學肯練,很快就能補上來。而且,這些高學歷畢業生非常年輕,思維活躍,知識面廣,創新能力強,可以充分發揮力量,促進教育體制改革,令其煥發新的生命力。
基礎不穩,大廈難立。中小學教育就屬於基礎教育,為社會培養基礎性人才,關係國家未來發展命運,需要高素質人才培植根基。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人才力量薄弱,很多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方法落後,缺乏素質教育能力,又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習慣了刷題教學模式,成為“雙減”政策落地的“攔路石”。因此,中小學教師隊伍急需補充高質量的“新鮮血液”,形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量,推進教育改革深入發展。
各地中小學在招攬大量高學歷畢業生後,要善於利用“新鮮血液”,鼓勵他們創新教學方法,認真落實“雙減”政策,大力倡導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激發中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培養學生的創新力、動手能力,為國家夯實基礎教育,培植根基,培養更多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