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在山東也推行了“治安強化運動”,而且自1941 年起,同樣將山東全省劃分成“治安區”、“準治安區”、“非治安區”三類區域,並對“非治安區”即抗日根據地進行了頻繁“掃蕩”。
1941 年冬,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親自坐鎮臨沂,擬對魯中(亦稱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畑俊六對此次“掃蕩”極為重視,視之為在山東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重大軍事行動,他除將剛剛參與“掃蕩”晉察冀的兩個師團調來參戰外,還從山西調日軍一部前來山東,以便將守備部隊替換出來用於“掃蕩”。11月3日,準備基本就緒,在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的指揮下,五萬多日偽軍拉開大網,向沂蒙山區洶湧捲來。
此時,一一五師師部和山東分局在師特務營的掩護下,正從濱海地區晝夜北上,以便與山東縱隊(簡稱山縱)的領導機關會合,組成反“掃蕩”的統一指揮機構(山縱歸一一五師首長統一指揮)。4日,當他們行至留田時,日軍突然從四面八方合擊過來,而且採取的還是所謂“鐵壁合圍”戰法。
“鐵壁合圍”又稱“全面包圍滾推式”,首先是以重兵從兩翼將對手壓縮在一個狹長地帶,然後再分頭逼近,等到距離縮短時,各部隊便一路變兩路,再由兩路變四路,採取多縱隊、多梯隊的方式,如同剃頭一般,漫山遍野地搜尋前進。“鐵壁合圍”相當於“分進合擊”與“梳篦拉網”的結合,在日軍的“掃蕩”戰術中,這種戰法需投入兵力和嚴密程度都是相當高的。顯然,這次北上行動已被敵人發現,敵人想透過突然襲擊,不惜代價地打掉山東八路軍的核心指揮中樞。
次日,一一五師師部和山東分局進入牛家溝隱蔽,師特務營的四個連則分別堅守於留田四周的山頭和隘口。從清晨到中午,日軍一直在緊縮包圍圈,舉目望去,大路、小路、山谷、田野,到處都是黃溜溜的日本兵。
在牛家溝,警衛部隊化裝成老百姓在山頭警戒,派出去的各路偵察員,如同穿梭一般地跑來向師首長報告敵情,溝內氣氛顯得極為緊張。相對於白天來說,天黑對八路軍來說更有利,所以那天有人甚至覺得天特別長,著急太陽為什麼遲遲不肯落下山。
在認真研究所獲全部情報的基礎上,下午四點左右,主持全域性的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召集緊急會議,研究部署突圍方案。情報顯示,東面已被嚴密封鎖,而且敵人還在那一帶預伏重兵,布了一個口袋陣,機關東去,正中敵計;北面敵人正在南壓,同時頑軍(抗戰時稱國民黨頑固派的軍隊,與中共武裝敵對)又與山縱對峙,北上定受敵頑夾擊;西有津浦路,敵人碉堡、據點林立,戒備森嚴,不易透過。
東、北、西三面皆不可行,剩下的南面雖處於敵大本營臨沂方向,但考慮到,敵人正集中兵力向魯中的中心區合圍,其後方必定空虛,這就給機關突圍閃出了空隙。羅榮桓集中與會者的意見,下決心向西南方向突圍,並指定師特務營擔負掩護任務。
黃昏後,夜幕下垂,霧氣瀰漫,幾千名機關人員出發了,羅榮桓、陳光等人率偵察連和特務營的一個連走在隊伍的最先頭,親自觀察情況,選擇突圍道路。
(節選自關河五十州《敵後抗日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