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期分別介紹了1955年8月2日中央軍委會議透過的元帥與大將授銜名單,本期將專門詳述1955年8月2日中央軍委會議透過的56名上將授銜名單。
1955年8月2日中央軍委召開軍委會議,通過了少將以上授銜名單。同日,彭德懷向軍委主席毛澤東上報了《關於少將以上軍銜評定問題的報告》。關於上將的評定,彭德懷在上報毛主席的《關於少將以上軍銜評定問題的報告》中專門提到:
"…上將名單(五十三名),除三名起義軍官須請中央確定外,其餘人選已取得一致意見…"。
從彭德懷的報告中可以得知,中央軍委擬授上將名單為56人,上將名單已確定53人,還有3名起義軍官的擬評上將軍銜還有待中央確定,預授上將名單合計共56人。關於1955年8月2日軍委決定的56位上將人員的產生,從1955年1月中旬的軍委座談會研究的上將名單為58人到1955年8月2日確定為56人,上將人選的產生經過了多次變動。從1955年1月中旬最初確定的初評上將為58人,到經1955年1月底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暫定上將名單為51人;再到1955年3月中旬軍委確定上將人選為53人;後又經1955年5月減少1人後上將人選又定為52人;1955年7月下旬軍委又經過了反覆醞釀與研究確定兼任軍隊職務的4位地方幹部,為照顧起見亦評銜為上將,上將名額又增加為56人。1955年8月2日軍委召開會議一致通過了少將以上1063人的預授名單,其中提到上將預授為56人。盤點從1955年1月軍委座談會透過的上將預授名單到8月2日軍委會議確定的56人預授上將名單,現將上將產生的詳細過程介紹如下:
一,1955年1月14日至15日,軍委座談會透過的初評上將58人至51人名單
1955年1月14日、15日,中央軍委由彭德懷主持召開了軍委座談會,通過了兩個上將預授方案。第一方案預授上將為58人,第二方案為比第一方案減少了7人,為51人,減少的7人為原預授大將第二方案中的新增7位大將人選,他們是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
(1),1955年1月15日,軍委座談會透過的預授上將第一方案58人名單:
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傅鍾,肖 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周士第,謝富治,王新亭,葉飛,黃永勝,陶鑄,朱良才,李井泉,王建安,楊 勇,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 桓,莫文驊,李天佑, 劉 震,楊至成,王平,鍾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煥,韋國清,李聚奎,廖漢生,賀炳炎,閻紅彥,曾希聖。
(2),1955年1月15日,軍委座談會透過的預授上將第二方案51人名單:
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傅鍾,肖 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周士第,謝富治,王新亭,葉飛,黃永勝,陶鑄,朱良才,李井泉,王建安,楊 勇,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 桓,莫文驊,李天佑, 劉 震,楊至成,王平,鍾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煥,韋國清,李聚奎,廖漢生,賀炳炎,閻紅彥,曾希聖。
二,1955年1月下旬,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確定的51人上將名單
1955年1月16日彭德懷與羅榮桓聯名上報的兩個上將初評方案上報毛主席後,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成員經過多次討論研究,決定上將預授人選採取第二個方案,決定上將名額為51人,還決定已到地方或中央工作的兼任軍隊職務的人員暫時不參加第一期現役軍銜的評銜工作。同時中央書記處還提名原東北軍代表鐵道部副部長呂正操應評為上將人選。1月下旬,毛主席又將中央書記處議定的上將以上人選又轉給彭德懷,由彭德懷再次徵求並落實預授人員。根據中央的評銜指示,彭德懷與羅榮桓多次召開軍銜會議研究削減上將人選。經過多方洽商,確定了51人預授上將人選。51人預授上將的具體人員名單如下:
- 宋任窮,肖 克,王 震, 周純全(原上報大將的第一方案中的四人);
- 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原上報大將的第二方案中新增加的七人);
- 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肖 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黃永勝,朱良才,楊 勇,王建安,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劉 震,楊至成,王平,鍾期光,郭天民,韋國清,李聚奎,廖漢生,呂正操,閻紅彥,陶峙嶽,董其武,陳明仁。
由於毛主席在預授名單中確定大將人選與上將人選分別為11人與51人。由於原11名預授大將人選被調整為上將人選,再加上中央提議呂正操1人為上將。後經彭德懷與中央軍委多次協議決定原上報預授上將人選削減12人,預授上將人選定為51人。在原上報初評上將與大將人選中,共有12人退出了預授上將名單,他們分別是:謝富治,葉飛,陶鑄,李井泉,曾希聖(地方幹部兼任軍隊職務);莫文驊,郭化若,程世才,李天煥(副兵團級);賀炳炎(準兵團級);傅鍾,周士第(軍銜鑑定未獲透過)。
三,1955年3月中旬,中央軍委排定的53名預授上將名單
1955年3月初在軍隊審幹運動中軍委通過了對傅鍾,周士第二人的政審結論,二人的軍銜鑑定被軍委透過,二人重新進入擬授上將名單。另中央決定大將名額由原11人減少為10人,經中央綜合研究,張宗遜由擬評大將改授為上將。原擬評上將人選王建安因受高饒事件的牽累,因拒絕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經中央決定,王建安被中央剔除在首次授銜之外。共和預授上將名單遂有原51人增加到53人,原初評51位上將名單中減少王建安1人,增加張宗遜,傅鍾,周士第3人。
1955年3月中旬,中央軍委透過的53人上將預授名單
- 張宗遜,宋任窮,肖 克,王 震, 周純全,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
- 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肖 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黃永勝,朱良才,楊 勇,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劉 震,楊至成,王平,鍾期光,郭天民,韋國清,李聚奎,廖漢生,呂正操,傅鍾,周士第,閻紅彥,陶峙嶽,董其武,陳明仁。
四,1955年5月,中央軍委確定上將名單為52人
1955年5月,中央決定擬評上將、後勤學院院長李聚奎轉地方工作,任石油工業部部長。因李聚奎從軍隊轉業,他的擬評上將軍銜評而不授,預授上將名單由原53人減少為52人。
五,1955年7月下旬,中央軍委增加四位地方幹部為上將,確定上將名單為56人。
1955年7月6日,現役軍隊幹部擬授少將以上名單上報彭德懷,7月11日軍委召開會議審查確定擬授少將以上現役軍銜的人員名單。現役軍官幹部的評銜結束後,關於已轉到地方工作和兼任軍隊職務的幹部的授銜問題,1955年7月14日總幹部部向軍委上報《關於評定軍銜工作向軍委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凡兼任軍分割槽政委以上職務者,對其軍銜採取評而不授的辦法。據此規定,羅榮桓列出了43位在部隊兼任省軍區政委或具有軍隊代表性的地方幹部名單列出,呈報中央軍委,建議43人評而不授軍銜。中央與軍委決定凡未參加1952年軍隊評級工作的地方幹部和駐外使節,不參加現役授銜工作。為照顧起見,中央決定烏蘭夫,趙爾陸,葉飛,謝富治四人因在軍隊擔任實職而評授為上將軍銜。
1955年7月下旬,中央軍委透過的56人上將預授名單
- 張宗遜,宋任窮,趙爾陸,肖 克,王 震, 周純全,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
- 李克農,陳伯鈞,李達,楊成武,李 濤,肖 華,甘泗淇,賴傳珠,徐立清,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榘,王新亭,謝富治,葉飛,黃永勝,朱良才,楊 勇,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 劉 震,楊至成,王平,鍾期光,郭天民,韋國清,廖漢生,呂正操,烏蘭夫,傅鍾,周士第,閻紅彥,陶峙嶽,董其武,陳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