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軍亮出了一件反艦新法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CM-401彈道反艦導彈,而且車載系列已經完成並開始了量產並列裝部隊,尤其是海軍導彈護衛艦、驅逐艦、導彈艇這樣的海上作戰平臺,幾乎在並未公開的情況下,悄無聲息地就完成了武器實驗和實彈測試,並進入服役試用階段。
許多網友這會兒估計會很迷惑,其實我國早就有其他型號的反艦導彈,而且最近的鷹擊-62(YJ-62)的打擊範圍也從早期型號的80多公里、150多公里的基礎上,猛然提升到了290公里,還是採用亞音速巡航模式,被稱為“紅色戰斧”,但是這裡忽然出現的“CM-401彈道反艦導彈”,它的設計與研發,對於我國海軍來講,又存在著怎樣的意義呢?
在介紹今天這一款海軍大殺器之前,我們先穿插一下,曾經一部熱播的美劇《末日孤艦》中的一個橋段,來看看美國人對於我國海軍的反艦導彈,是怎麼理解的。劇中一集說到,美軍為控制中國領海,派遣兩艘火力強悍而且具備隱身功能的導彈驅逐艦,公然穿行在臺灣海峽,而且都攜帶滿載火力裝備,結果被我軍使用反艦導彈從多方向突然打擊,之前美軍艦載雷達沒有掃描到任何海上和陸地所發出的危險訊號,導彈飛行速度很快,雷達顯示,我軍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僅僅只需要幾十秒的時間,而且導彈發射點非常多,攻擊密度很高,幾乎所有導彈發射升空後,無論是空對空導彈攔截,還是密集陣近戰防禦系統,都很難做到有效攔截,短時間內雷達所做出的攔截反應,成功率最高不過15%,對於一個距離海岸不遠的海上作戰單位來說,可謂相當危險。
最後,兩艘美軍導彈驅逐艦命運悽慘,其中一艘被數枚反艦導彈直接命中艦身,指揮艙、雷達、動力系統全部癱瘓,隨後又被擊穿防護裝甲和甲板,引發彈藥庫爆炸,就一分鐘之內徹底喪失反擊和機動避讓的能力,迅速沉入海底,只有少量人員旗艦逃生。
而另外一艘,則被高度精確的反艦導彈直接擊中指揮艙外側的防護甲板,瞬間造成指揮系統癱瘓,如果不是位於艦船內部的作戰指揮中心,根據導彈發射軌道,迅速鎖定我軍的反艦導彈發射點,採用巡航導彈反擊的話,估計也難逃被擊沉的命運。
透過這樣一組橋段,大家不難發現,中國的反艦導彈在針對海上目標的打擊能力方面,已經讓美軍感到恐慌,但細心的網友卻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我軍發射的反艦導彈,居然還有部分被中途和近戰攔截摧毀了,而且比例居然還高達15%,這樣的資料,如果在低密度火力打擊下,可不是個讓人滿意的資料。
正因為如此,此次航展所亮相的“CM-401彈道反艦導彈”,正好就是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而來,而且,許多軍事專家紛紛表示,我軍的這一款導彈的研發成功,預示著中國海軍的海上反艦攻擊能力,已經超越許多發達國家,進入“0”攔截時代!不僅如此,該型號武器如同一把鑰匙,從此打開了更高效能海上反艦武器的新領域,其戰略價值和意義簡直難以估量。
這裡小編把這款型號武器的優點和戰場優勢隨便選幾樣,簡單一說,大家瞬間就明白,這傢伙究竟有多厲害了。
一、創新設計,科技含量高
該型號武器和以往的反艦導彈設計不同,不再完全依賴艦載雷達對導彈的資訊控制,導彈前端安裝有最新的全自動相控陣雷達,該雷達具備合成孔徑SAR成像能力,既可以識別艦艇目標,也可以精確的攻擊地面目標。
也就是說,只要在發射前,透過衛星和預警機、地面與艦載雷達掃描偵測,將目標資訊傳入導彈電腦內,在發射後就不再需要發射平臺做飛行引導,一切就交給導彈自己,在飛行中透過和衛星及其他雷達的資訊互通,不斷對戰場進行全面掃描,透過對目標的成像識別,區分第一打擊目標,和第二、第三備用打擊目標,自己根據對方的距離、航速、方向,以及攔截火力密度,自行計算破防機率和命中機率,自行制定最終飛行路徑和目標打擊計劃,將自身攻擊價值放大到最大化。
也就是說,這一款反艦導彈,自己會思考!
二、新發動機,新燃料配方,動力足,速度快
之前的許多不同型號反艦導彈,採用傳統液態燃料和發動機,都是處於亞音速飛行狀態;而這一款武器為了追求高速高效,高破防、高穿透力,首次採用我國最新型的固體燃料發動機和最新的燃料配方,所以大家在現場看起來,導彈的尺寸比其他同類武器要小巧許多,這也是為了減少在飛行中對雷達波的反射量。
大家都知道,目前所有的反艦武器或巡航導彈都存在一個“二選一”的弊端,就是如果要保持超音速飛行,就必須放棄高機動性,降低避讓攔截的能力,這樣導彈在飛行中的半徑弧度就很大,而且飛行軌道變化有規律性,容易半空攔截;又或者放棄其高速飛行的能力,選用多樣化的巡航飛航模式,這樣一來,就能就不容易被推算出飛行路線,但由於速度降低到亞音速,比如“戰斧”在飛行中段,就只有0.7-0.9馬赫,我國的海鷹-2反艦導彈,平均速度只有0.9馬赫,這樣被防空炮或近戰防禦系統,都能輕鬆攔截擊落。
為了徹底解決這一問題,CM-401彈道反艦導彈的發動機尾部,採用向量發動機的噴口,可以像戰鬥機一樣,在高速飛行中,透過尾部噴口的變換,進行導彈飛行中的飛行姿態調整,該技術目前只有我國才有,而且暫時不考慮共享或轉讓。
這樣一來,導彈的巡航速度就能輕鬆達到4馬赫,而最後的致命打擊階段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6馬赫。就這個速度來看,美軍的艦載近戰防禦系統“密集陣”,常規射速為3000—4500發/分鐘,最多隻能攔截飛行速度約為2-3馬赫的反艦導彈,對於我國這一款最高衝刺速度高達6馬赫的反艦武器,幾乎是毫無任何攔截能力。
三、打擊範圍廣,打擊效率高
之前的許多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反艦武器,打擊範圍通常都在80-160公里左右,最高也就190公里,而國際公約規定,所出口的導彈射程不得超過300公里。
我國這一款反艦武器,在最大射程的設定上,依然保持較大彈性空間,目前最高射程為290公里,但這只是配備常規戰鬥部的有效飛行打擊範圍,但上報內容並不包括對發動機和燃料的可升級、替換部分;
也就是說,如果需要加大範圍,可以根據實戰需要來升級,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將動力和燃料系統更換,而且固體燃料系統採用模組化設計,隨行工程人員只需要將原有部分元件拆卸,迅速更換安裝就好,最遠打擊範圍,可提升到600公里,這幾乎達到了程序彈道導彈的打擊範圍。
以前的反艦武器採用液體燃料,有時候為了增加射程,就必須對導彈進行“瘦身”,比如減少載彈量,降低戰鬥部爆炸物等,但打擊破壞力就相應降低了。這次不同了,我們採用固體燃料和新型燃料,可以完全解決這個問題,讓射程和火力之間,不再相互取捨了。
經過測試,如果在作戰情況下, 只需發射1-2枚該導彈,就能將一艘排水量5000噸級的的艦船徹底擊沉或徹底重傷。而對於航母這樣的萬噸級艦船,也能造成難以修復的致命傷。航母都如此輕鬆拿下,至於其他噸位的艦船,幾乎都不用多講,必定來一個消滅一個。
五、“半彈道導彈”飛航模式,從天而降的火力覆蓋
由於是採用最新型號的固體燃料和向量發動機,所以就不用再像以前那樣,採用兩點一線的的直接打擊模式,這樣很容易被攔截。“CM-401彈道反艦導彈”採用垂直髮射模式,導彈不受發射角度和方向限制,只需要將導彈發射出去,第一階段會將導彈迅速爬升到2萬-8萬米高空,導彈在調整飛行方向後,在空中調整彈體飛行姿態,透過多次俯衝和爬升的飛航模式,完成第二階段飛行,該階段飛行主要是採取“無規則、無規律、無主控”的智慧飛航模式,就像“打水漂”一樣,在靠近目標的飛行途中不斷加速,以及自由變換飛行軌道,降低該階段的可攔截率。
最後靠近目標之前,再次爬升飛行高度,再利用其慣性制導模式,以6馬赫的高超音速,從上到下自由俯衝飛向目標,從目標頭頂這個角度,幾乎是避開了對方的防空導彈和近戰防禦系統等一系列防禦武器,完全“0”攔截狀態下,衝向目標,完成最後打擊。
最可怕的一點,就是該型號武器的戰鬥部可根據實戰需要隨時更換!比如,可更換穿甲彈、高爆彈、子母彈、集束彈,甚至是燃燒彈和末敏彈,都可以安裝使用。不僅僅是戰鬥部,如果需要增加飛行能力,還能在發動機內加裝功能率放大器,增加發動機功率,用於突破對方防空區域,或在前段加裝電子干擾和抗干擾裝置,能在進行火力打擊的同時,對敵方的電子裝置實行電子干擾,降低對方雷達和攔截武器的實戰效率。
六、模組化設計思路,會玩樂高,就會用這款武器
前面是說道,這一款武器,更大的價值和意義,是起到“鑰匙”的作用,讓我國的反艦導彈從傳統的近戰防禦,提升到了一個“超音速、智慧化、高精準、狠摧毀”的全新高度。
而面對未來海上作戰編隊和岸防近戰的需求,其“小尺寸、輕重量、易安裝、簡保養、快輸送”的特點,讓該武器如同一件“大玩具”一樣,可隨時車載發射、艦載發射,以及路基發射,可謂真的實現了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的美好願望。
透過以上對這款反艦導彈僅僅幾項優勢的介紹,相信諸位一定眼前一亮,瞬間喜歡上這款國之利器。目前,就飛行速度、發動機及燃料、雷達偵測和智慧追蹤等多項技術,都位於全球領先;這也是全球唯一一款,可用於外貿出售的,速度達到6馬赫的高超音速反艦武器,目前,至少二十多個國家前來諮詢交流,希望能擁有這一款武器。
不難想象,如果全球多個國家都擁有了這款不可攔截的反艦利器,像美國這樣以眾多航母艦群為主要軍事部署,依靠航母編隊稱霸海洋的軍事大國,將徹底失去曾經的海上霸主優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