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的成立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澆灌出來的,是他們在危險重重的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如今的幸福安定。對於那些為革命做出貢獻的人應該論功行賞,許多的將領也因此得到了相應的軍銜和待遇。他們的付出會永遠被歷史所銘記,讓後輩都引以為傲。其中不乏一些默默付出的革命先輩,他們雖然不像十大元帥那麼有名氣,但也是革命的功臣,在自己的領域為祖國付出血汗。正如原山東省省長趙建民,他為祖國的興旺發達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曾是二野17軍的政委,深受中央器重。
趙建民原名吳培強,出生於1912年的山東,家庭條件一般。他從小就有鴻鵠之志,總是會擠出時間讀書,勤奮好學,總是比別人要用功幾分,為的就是成為有用之人。在他20歲的時候,考上了師範大學,老師們對這勤奮刻苦的學生十分喜愛。他還經常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同學,如此好的品行,受到了一致的讚譽。在他的求學過程中,也逐步接觸到了革命思想,並且對此表示深深的認可,於是沒多久他就加入了共產黨。
黨內領導都認為趙建民是個好苗子,而且學術上十分有鑽研精神,因此對他寄予了厚望,希望將他培養成優秀的革命者。趙建民對組織交代的任務都完成得非常好,組織對他的肯定也越來越高。而且他這個人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勤儉節約。他的節儉是出了名的,不管是自己生活中還是組織的任務中都會貫徹節儉的原則。在當時那種特殊時期,確實沒有過多的經費來籌劃組織活動,而他的這一行為正好為組織節省了不少的開支,減輕了組織的壓力。而他也用他的實際行動來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可以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趙建民入黨之後主要從事是地下工作,因此行事極為隱秘,一旦被敵人發現,就會有生命的威脅。而不幸的是,他在一次行動中暴露了,被國民黨拘捕入獄,因此度過了一段牢獄生活。抗戰時期,為了促進國共合作,國民黨釋放了一些被捕的黨員,而趙建民就是其中之一。重見光明的日子讓他倍感興奮,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幾乎沒有任何的休息,他就又開始活躍在革命的舞臺,與敵寇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1938年,趙建民帶領部隊抗擊日軍,他指揮若定,給日本沉重的打擊,阻斷了他們進攻的局勢,為前線士兵解決了燃眉之急。在抗日中的優秀表現,讓他成為了上級領導眼中的“香餑餑”,並讓他全面負責日軍反圍剿工作。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儲存了紅軍的實力,為抗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堅實的基礎。他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多次參加了大型戰役,在革命歷史上有非常傲人的表現。解放戰爭後期,他擔任二野的政委,和劉鄧一起將敵人打得落花流水,打出了二野的名氣。他的一次次表現都極為亮眼,用一次次的捷報來報答祖國對他的培養。
2012年,這位奮鬥了100年的老人閉上了雙眼。趙建民一生淡泊名利,生活艱苦簡樸,雖然後來擔任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官至正部級,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官架子,像普通百姓一樣生活,他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和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一直受到同事和領導的讚譽。雖然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兢兢業業為革命事業付出,他的功績不應該被遺忘在角落,而應該被後世廣為流傳,讓更多的人都來學習他努力奮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