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炳勳,1879年出生,字更陳,河北省新陳縣人。在龐炳勳21歲的時候,義和團發動反對外國侵略者的鬥爭,八國聯軍入侵京津、清政府屈服,議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龐炳勳見國勢垂危,決定去保定求學,期望瞭解新學,以圖存亡。
龐炳勳
一
龐炳勳在保定一所教會習讀法文,不久,他感到舞文弄墨,不足以救國家、興民族,決意從軍報國,經友人介紹,去張蔚齋的第3鎮服役。當時,兵額滿員,但龐炳勳自願自備服裝口糧入伍,張蔚齋敬佩其壯志堅心,破例准以“備補兵”,創中國陸軍史上自費服役的先例。
龐炳勳進入隨營學堂學習,因其思想愛國革新,個性豪邁,膽略出群,辦事厚重沉著,老練精明,深為當時任教官的老同盟會會員孫嶽賞識,介紹加入同盟會。龐炳勳隨營學堂畢業後,又以預備軍官考入東北測量學校,後來任測量官。
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孫嶽奉孫中山先生命令打入直系,密謀發展,先在保定編練直隸義勇保衛團,邀徐永昌任營長,龐炳勳為隊長。次年7月,保衛團改編為陸軍第15混成旅,孫嶽任旅長兼大名鎮守使,調龐炳勳任副官長兼騎兵營營長,駐防冀南。當時冀魯邊區匪患猖獗,龐炳勳兼任八縣剿匪總指揮,經其剿匪,匪患遂平。剿匪時,他深入巢穴,腿部受傷骨折,幾經治療還是行走不便,人皆呼其“龐瘸子”,而很少知其名。
二
1923年初,龐炳勳升任旅參謀長,4月,又升任陸軍步兵上校。1924年,北方倒曹反吳氣氛日漸高漲,時任京畿警備副司令兼北京戒嚴司令的孫嶽,乘第二次直奉戰爭激烈進行,直軍大部調赴前線、後方空虛之際,與馮玉祥、胡景翼等配合發動首都革命,通電主和停戰,所部改稱國民軍。
次年,國民軍大量擴編,孫部擴編有1個師和5個混成旅,龐炳勳任暫編陸軍第二混成旅旅長,與徐永昌、劉延森、王允恭等同為孫部的主要幹部。年底,晉升為陸軍少將。
發動首都革命時,龐炳勳策劃有功,成軍伊始,又向孫提議成立軍事教導團學生隊、招收知識青年,或考選軍中優秀土兵學習,以培養建軍的幹部,這為日後龐炳勳建軍立業打下了一定基礎。
孫嶽
1925年冬,奉直聯軍與國民1軍戰於京津,國民3軍孫嶽部由陝西駐河北,戰敗奉軍李景林部佔領天津。1926年2月,龐炳勳出任天津鎮守使,後因奉軍與直魯聯軍反攻,馮玉祥通電下野、孫又臥病不起,國民3軍軍長由徐永昌代理,隨1軍西撤,龐炳勳率部南下入豫,歸入靳之鶚部任師長。1926年2月,被吳佩孚解除“討賊”聯軍副司令職後,接受蔣介石的任命。
1927年2月,靳之鶚起兵抗奉,自稱河南保衛軍總司令,任龐炳勳為保衛軍第9軍軍長,秦德純為保衛軍第1軍軍長。3月,抗奉失敗,靳之鶚派代表與由潼關出陝的馮玉祥聯絡。5月,馮玉祥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職,與北伐軍一起將奉軍逐出河南。龐炳勳部與原國民3軍第16混成旅袁廷傑部合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5軍,龐任軍長,歸唐生智指揮。
三
蔣介石背叛革命後,寧漢兩方愈鬧愈烈,龐炳勳從湖北到鄭州見馮玉祥,說:“武漢的軍隊馬上就要打南京,我鬧不清他們鬧些什麼,我決不參加他們的戰爭。我願聽總司令的指揮,請你答允我。”馮十分高興地說:“這好極了,你快把部隊開過來吧”。龐炳勳回去後,把部隊一列車一列車地運了過來,馮玉祥令其開往歸德,改編為第20軍,龐仍任軍長,編入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第9方面軍序列,受鹿鍾麟指揮。
同年10月,革命軍攻徐州,龐軍在杞縣肖河鋪附近發起攻擊,因缺乏槍支彈藥,不少連的戰士有槍者只半數,故另配“電槍”數十枝,以壯軍威。所謂“電槍”實際是一種竹製長矛,竿漆黑色,裝有鋒利尖刀,迎戰時,衝鋒肉搏,遠比刺刀得力,大呼“電槍”,實際無電,但敵人驚嚇,不敢招架,而戰士則越戰越勇。
在睢縣西之榆廂鋪戰鬥中,龐軍深夜偷襲敵人,奪得武器彈藥甚多,還出敵不意地空手佔領敵人炮兵陣地,又奪獲大炮兩門,掉頭向敵人轟擊,其軍作戰之勇敢,可見一斑。
11月中旬,直魯聯軍又捲土重來,第二集團軍採取戰略後退決戰,正面誘敵西進,準備兩翼圍殲。龐炳勳在反攻中,佔領商邱城,守軍張敬堯部紛紛繳投降,龐部譚師正準備出城追擊,被鄰近的韓復榘軍謝會三旅阻擋,謝用機槍把守城門,不準譚師官兵出入,更不準所獲武器出城。龐炳勳令譚師長親往交涉,未成,轉向鹿總指揮請示,鹿即告韓要顧全大局,準譚師攻入商邱的官兵每人攜走一件武器,龐軍乘機將所獲武器彈藥,由城牆丟擲,軍得此補充,實力大增。
四
1928年4月,奉軍越過漳河進攻彰安陽,與第二集團軍展開主力作戰。這是北伐最後的一次苦戰,龐軍在平漢線以西,與當面奉軍激戰於曲溝以北,龐炳勳認為勝利在此一舉,親臨前線餘遠彰團督戰指揮,在反攻中,敵炮火猛烈,身邊參和護衛,非死即傷,龐炳勳頭部也鮮血直流,終於與友軍協力戰鬥,迫使奉軍全面撤退。
同年春,豫北天門會受奉軍策動,惑眾作亂,阻撓北伐,革命軍派龐炳勳經水冶鎮進剿。天門會號稱神明降凡附體,刀槍不入。接火時,其高階頭目都身著黃馬褂,用古老陣法作戰,會眾不顧生死,瘋狂向前,一度形成混戰。
龐炳勳認為會眾雖兇,系烏合之眾,乃下令集中火力猛攻,符咒不靈,紛紛傷亡潰散,直追至林縣太行山巔的“小西天”,搗毀了他們的老巢。龐炳勳又召集鄉紳,安撫民眾,對脅從者不準殺戮,使之自新,軍隊修路植樹為民興利。這為抗戰時,龐炳勳回駐該地,以林縣為中心,堅持遊擊達4年之久奠定了群眾基礎。
北伐軍會師徐州後,軍隊由考城過黃河北進,駐節湯陰,原國民3軍梁壽愷部改編為第1軍,馮玉祥派韓佔元任軍長,又派葛雲龍接受龐炳勳的第20軍軍長,鹿鍾麟未受葛任職。5月,孫嶽病逝。至此,國民3軍僅存龐炳勳一脈。
北伐軍
五
北伐結束,全國軍隊整編,龐炳勳的軍隊縮編為暫編第14師。龐炳勳決心大力整訓,起用青年將校,團營部多為二十幾歲的青年,又選派幹部到開封參觀張自忠的25師及其軍官學校的教育訓練,以人之長,補己之短,軍隊一時頗有朝氣。
1929年4月,蔣介石解決李宗仁的第4集團軍後,乘勝向第2集團軍壓迫。馮玉祥即令魯豫駐軍撤向陝州以西,準備反蔣,龐炳勳的部隊進入鞏縣及孝義附近。在洛陽的韓復榘以陝中大旱缺糧,軍食困難為由,圖謀離馮投蔣,壓迫龐炳勳一起行動。
原來龐炳勳駐歸德時,直魯聯軍徐源泉、褚玉璞等10餘萬人大舉進攻,鹿鍾麟率楊虎城,龐炳勳、王金韜、常好仁、秀文等部5萬人在楊集與馬牧集一帶對抗。戰鬥極其激烈,鹿軍日漸不支,龐、楊退向安微額毫。他們受人蠱惑,“馮某人不把基本部隊調上去”,“是存心要犧牲我們雜牌部隊”。故楊、龐曾和蔣接治過。
這時,龐炳勳深感全國由於軍隊編遣所引起的時局混亂,真像不明,後果難測,未敢輕舉妄動。韓復榘立即揮兵東進,用武力解決龐炳勳部,在黑石關被龐軍痛擊,損傷極眾。馮玉祥又派孫良誠沿隴海線圍追韓軍,韓復榘向鄭州開封撤退。事後韓曾向人坦說:“龐更陳真厲害,差一點叫我陰溝裡翻了船。”
韓復榘
六
1929年10月,馮玉祥誓師討蔣,總司令為宋哲元,孫良誠副之,分8路開發,龐炳勳為第6路總指揮,由渭南前進。孫良誠部由陝州前進,直取鄭州。孫、龐合力轉戰於隴海線洛陽一帶,未達目的。
1930年初,蔣閻矛盾激化,閻錫山聯合馮玉祥發動反蔣戰爭,西北軍編為第2方面軍,鹿鍾麟任總司令。龐軍於隴海線以南展開,向徐州追擊。戰至9月,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閻馮反蔣失敗。
中原大戰後,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解體,龐炳勳部渡河撤入山西,投歸蔣介石,編為陸軍步兵第1師任師長,1931年夏,又改任陸軍第39師師長,其後升任陸軍第40軍軍長,移駐河北河間。1932年春,兼任北平軍事整理委員會理事,理事長為張學良。8月,成立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兼任委員。1933年春,長城抗戰,初隸于學忠的第1軍團,後升任第10軍團總指揮,兼任察哈爾省政府委員。
由於日軍步步侵略,民族矛盾日漸尖銳,九一八事變發生,龐炳勳與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馮治安、呂秀文等華北將領聯名致電全國,呼籲團結禦侮,誓雪國恥,在內戰漩渦中打轉的龐炳勳,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表示了抵抗日軍的決心。長城之役,他與敵戰於薊縣一帶,尤其是馬蘭石門之役,給日軍以痛擊。
中原大戰四巨頭: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
七
1933年5月,馮玉祥在察哈爾高舉抗日同盟旗幟,引起蔣介石的驚恐,決定對馮採取政治分化與武力鎮壓。
南京國民政府軍委會電令龐炳勳等一面向馮進兵,一面讓其派人“勸馮取消名義,奉還張政,離去張垣,另謀安置”。6月底,同盟軍進軍察東,血戰多倫時,龐炳勳被任命為總指揮,率大軍進“剿”,並許之察省主席職。龐軍抵宣化,扣押馮的來使李克昌。馮玉祥在巨大壓力下交出察省,撤銷同盟軍總部。
1935年4月,龐晉升為陸軍中將。1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察委員。1937年1月,任第四預備軍總司令。
七七事變,全民動員抗戰,龐炳勳率軍自晉南運城經同蒲、正太鐵路,急趨天津以南淪縣應戰,9月10日,日軍磯谷第10師團沿津浦線南下,突破馬廠陣地,直攻滄縣。
宋哲元的59軍正向娘娘河南岸撤退,龐炳勳的39師在姚官屯東西之線佔領陣地,掩護宋軍。當時連日陰雨,平地變澤國,敵人用武裝汽艇向我側背繞襲,龐炳勳部左翼陣地被突破,龐親率特務工兵兩營迎敵,日軍受挫,終因鐵路附近之陣地被突破,乃全線撤退,滄縣亦告失守。
八
1938年1月,徐州會戰前夕,敵陸戰隊由華北調來坂垣第5師團在青島相繼登陸。3月,坂垣師團進迫臨沂,形勢十分危急。
臨沂是魯南重鎮,兵家必爭之地。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就近抽調在連雲港任海防的第3軍團龐炳勳部馳往臨沂,固守縣城,堵截敵人前進。
龐炳勳當時已年逾花甲,雖是軍團長,所部只有5個步兵團。但李宗仁認為他久歷戎行,經驗豐富,平時能與士卒共甘苦,廉潔愛民,更為時人所稱道。
龐炳勳應召即來徐州,李宗仁因其年長資深,以禮待之,推心置腹。龐炳勳部到達後,步步為營,消耗敵人戰力,迫使敵人多次使用不足兵力,予以各個擊破。
2月下旬,雙方攻防激烈,敵以優勢兵力,還用山炮一團,騎兵一旅,向龐軍猛撲,戰區參謀長徐祖貽主張軍團部南移20餘里,龐堅決不許,“如果我龐某臨危後退,前方士氣動搖,臨沂城難保了。”決心背城死守。
當時,軍民同仇敵愾,戰地群眾自動捐獻勞軍,“舉凡雞鴨魚肉以及蘿ト大蔥頭煎餅,還有鄉下老婆婆手提雞蛋送來勞軍,日以繼夜,迎接不暇。”“更有蘇北宿遷、沭陽、魯南各地的教師學生所組織的戰地服務隊如王志仁、劉太同、汪典等百餘人,除了作戰地宣傳工作,並親自傷兵送彈藥,更使軍民深受感動。”在軍民真誠合作下,敵人數日夜反覆衝殺,傷亡慘重,未能越雷池一步。
臨沂保衛戰
一支被國民黨中央久已蓄意遣散的“雜牌部隊”,對抗“大日本中最優秀的皇軍”,一時間中外哄傳,彩聲四起。
坂垣感覺失了顏面,更是加緊督戰。臨沂守軍也逐漸感覺難以堅守,於是向總部求援。戰區司令部急調張自忠的59軍馳赴臨沂援龐作戰。3月13日發起攻擊,激戰7晝夜,兩軍協力反攻成功,坂垣師團倉惶後撤,一退90餘里,縮入縣城內,是為臨沂大捷。
此役,蔣介石傳令嘉勉,“開抗日勝利之先河,振國軍之士氣”。它穩定了5戰區戰局,樹立了友軍協同作戰的模式,打亂日軍作戰的部署,帶來了抗日戰爭中臺兒莊會戰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