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夏天,儘管法西斯國家的敗勢已然不可逆轉,日本帝國主義仍然叫囂著在本土決戰。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迫使日本軍國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投降,美國決定向日本重要城市投入最新研製的原子彈,來加速這場戰爭的程序。
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長崎先後投下原子彈。根據日美聯合調查團的統計,廣島和長崎分別傷亡3.9萬與14.6萬人,人數佔比達到了全市人口的50%,更不用提那些被核輻射雨覆蓋,壽命銳減病痛頻發的普通老百姓了。當時研究斷定:廣島和長崎在未來100年內不適宜人類居住。
如今距離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使用原子彈,已經過去了將近80年。廣島和長崎作為日本重要城市,也建設成為了現代化大都市,人口數量突破100萬。這就和專家們說的有所相悖了,不是說百年之內寸草不生嗎?怎麼這麼快就恢復了呢?
其實,廣島和長崎能有如此光景還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美國當年也是第一次使用原子彈,對於它的相關資料瞭解還不夠多。原子彈必備的濃縮鈾技術還不夠先進,裝填得不算多,所以1945年的“小男孩”與“胖子”威力自然不能與今天的原子彈相比,後來蘇聯因意外導致的切爾諾貝利事件,其核輻射當量與損毀資料都要遠遠超過這兩顆核彈。
第二,美國人使用原子彈意在威懾,展現軍力,逼迫日本帝國主義向他們投降,而並非是蘇聯的鋼鐵洪流登陸日本諸島。所以這次行動的核心不是徹底摧毀日本軍事重鎮,而是要讓他們認識到美國有摧毀的能力。因此這兩顆原子彈選擇在空中引爆,大部分汙染物並沒有落在地面,況且廣島和長崎作為沿海城市,絕大多數汙染物都被海風吹散,效果大大降低。
第三,人類對於原子彈、核輻射的研究在不斷進步,當年日本人壓根也沒有意識到原子彈造成的效果是極為長久的。在經受了兩次轟炸後,日本認為美國有投放造成大規模傷害炸彈的能力,他們並不瞭解原子彈帶來的核汙染更為恐怖。因此廣島和長崎很快就投入到了重建工作當中,城市建設在十年內就已經完成。
當然,為此兩座城市的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絕大多數的孕婦因為核汙染而流產,城市居民的癌變率也比其他城市高出了數倍乃至數十倍。
因核汙染生病的小孩
隨著科技的進步,日本政府也對這兩座城市的核汙染治理重視起來。數十年過去,在大自然和人類的共同努力下,這兩個城市的輻射塵埃早已平均分散到全球,輻射量遠低於安全闕值,不存在核輻射的安全問題。廣島和長崎今日的景象,也幾乎看不出來曾經的慘狀。
作為人類歷史上都需要銘記的慘痛景象,我們希望的是日本當局不要忘記歷史,更是要讓我們警惕核武器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