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詩歌雲:“有的人雖然活著,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著。”
中國工農紅軍是一支已經走進歷史的軍隊,但70多年過去了,紅軍以及他們的英雄故事仍活在人民的心裡。儘管歲月流逝,但在重慶,三大主力紅軍轉戰和長征經過的地方,不少遺蹟被人民精心儲存下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被人們口口相傳。
貓圈坡的“紅軍井”
1933年底,賀龍率領紅三軍在黔江擺脫湘鄂川黔四省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剿”,於1934年1月10日傍晚抵達石柱縣城附近的沙谷鄉(現燈盞鄉)的貓圈坡。
貓圈坡住著幾十戶土家族人,時值冬旱,接連40多天沒下雨,溪河斷流,水井榦涸,群眾飲水困難。貓圈坡只有一口井供飲用,群眾經常為爭水發生口角,甚至鬥毆傷人。紅軍來後,一下子增加很多人,吃水更成了問題。老百姓熱愛紅軍,主動把井水讓給紅軍用,自己下山到幾里外的小溪裡挑水。這事被賀龍知道了,他決心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他一面讓衛生員向群眾宣傳飲水衛生知識,一面親自帶幾個戰士四處尋找水源,終於在下院子一處窪地發現了浸水。紅軍戰士冒著風雪,連夜動工,挖起井來。一股泉水終於湧現出來,大家高興極了。井鑿好後,賀龍指揮戰士從廟背後運來薄石板嵌好井壁,砌得方方正正。貓圈坡群眾吃水的問題終於徹底解決。
紅軍走後,說來也怪,不管怎麼幹旱,這口井的水卻終年不幹,飲用不盡。土家人為表示對賀龍和紅軍的熱愛,把這口井稱為“仙井”、“神井”。大家編出民謠唱道:“昔日吃水貴如油,下山挑水就發愁,自從紅軍挖‘仙井’,‘龍水’流進鍋裡頭。”
年逾古稀的土家老人馬大爺說:“麼子(土話,意為“什麼”)‘仙井’、‘神井’啊,那是我親眼看到賀龍軍長給咱們老百姓挖的井哩!要說它‘仙’嘛,也有一點,‘活’(賀)龍‘活’(賀)龍,龍離不開水,它幹得了嗎?”
1982年12月,石柱縣政府將這口井命名為“紅軍井”。
石壕的“紅軍墓”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紅一軍團直屬隊和一、二師共8000多人於1月21日從貴州松坎出發,經過綦江的羊角鄉、羊叉鄉,宿營石壕鎮。
當紅軍向綦江方向推進時,當地的土豪劣紳造謠,說共產黨來了見人就要殺。所以,紅軍未到之前十多天,除地主等逃光外,一些經濟稍好一點的群眾,也跟著跑了。但許多窮苦人家則相信另一種傳聞:“紅軍是打富濟貧的好漢。”所以就留了下來。21日下午,紅一軍團到達石壕場時,一些留下來的貧苦群眾看見紅軍紀律嚴明,對群眾秋毫無犯。他們自帶炊具、鹽、米,在農民家借灶煮飯,自己挑水、劈柴。在街上買東西公平交易,下鄉買菜先付錢後取菜。老百姓不收錢,紅軍就不要東西。農民主動送給紅軍的糧食和蔬菜,紅軍也按值付錢。那些跑出去的群眾聽說紅軍好,也紛紛回到家裡。一個姓朱的農民跑出時,慌忙中忘了熟睡的嬰兒,深夜回家,看見女紅軍戰士將嬰兒照顧得如同自己的孩子,非常感激。之後,石壕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惟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
紅軍經過石壕時,兩名戰士因傷勢過重死亡,當地農民分別就近掩埋。還有一名掉隊的紅軍戰士被敵人捉住殘殺,當地農民偷偷地掩埋了烈士的遺體。
駐紮在李漢壩漆樹坪農民李樹清家的紅軍衛生隊因擔架不夠留下4名重傷員,李樹清和母親冒著生命危險照顧他們。其中兩名重傷員傷勢過重去世後,他們又將其抬到屋前山腳下掩埋。
解放後,綦江縣委、縣政府於1981年至1983年,在石壕苗兒山麓修建紅軍烈士墓,將5位烈士的遺骨遷葬於新墓中。199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70週年之際,綦江又對石壕紅軍烈士墓進行了修葺、擴建,墓地制高點屹立著高17.5米的“石壕紅軍烈士紀念碑”,碑上刻有聶榮臻、張愛萍題寫的“繼承先烈遺志發揚長征精神”、“紅軍烈士永垂不朽”等大字。
秀山的“紅軍洞”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會師後,主力從酉陽南腰界揮師東進,到湘西開闢根據地,留下由王光澤任師長、段蘇權任政委的黔東獨立師開展游擊戰爭。經過近一月的艱苦奮戰,700多人的獨立師只剩下不足300人,同時彈藥奇缺,給養困難。
為了衝出絕境,儲存革命力量,同年11月26日,獨立師到達與貴州接壤的秀山境內。在衝出敵保警中隊的攔截中,右踝骨嚴重受傷的段政委與部隊失散。
第二天,車田村農民李木富發現一個衣衫襤褸、滿身血汙的年輕人一動不動躺在巖坎上。這時,一個團防也來到車田村,發現這個昏死的傷員後,說是要把他殺了。李木富一聽趕忙阻攔:“莫殺他,他的腳杆都斷了,殺他有哪樣用嘛!”團防推開他:“讓開讓開,不關你的事!”說著拆下槍上刺刀就要動手。李木富曾在團防裡縫過一個多月的衣服,認得這個人,他順手抽過團防手上的刺刀說:“他都是快死的人了,積點德嘛!”“你和他是哪樣親嘛,替他說話?”那團防在受傷人身上搜出一顆子彈,一塊大洋。李木富趕忙推著團防走:“管他哪樣,反正他要死了,那些東西你快拿去嘛!”
那團防被李木富連說帶勸地推走後,李木富急忙將傷員從巖坎上背到路邊的靈官廟裡。等到天黑,他給傷員送去水和飯菜,並小心翼翼地將血糊糊的傷口擦洗乾淨,讓他睡到稻草上。第三天晚上,他又將紅軍傷員悄悄背到自家屋後的山洞裡。
這個傷員,就是獨立師政委段蘇權。
段政委的槍傷很重,傷口化膿潰爛,一點不能動彈。李木富翻山越嶺到青山坪一個藥師那裡買來槍傷藥給他治療。一個多月後,剛勉強走得路的段政委拿著李木富送的百文路費,拄著蘇仕華老鄉給他做的柺杖,一跛一拐地消失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紅軍政委解放後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委、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雖已年近古稀,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救命恩人。1983年11月,段政委千里迢迢來到秀山,執著地在川黔交界的山山水水中查看了五六個山洞,但沒有找到那個記憶中的難忘山洞;他走村串戶,看望了多位古稀老人,就是沒有見到他心中的恩人。
段政委遺憾返京後,秀山縣最終在雅江鄉車田村找到了救護過紅軍政委的土家族老人李木富,找到了那個曾經為受傷紅軍遮雨藏身的山洞。
如今,段政委養傷的山洞被縣政府命名為“紅軍洞”,洞左側豎立著的“紅軍洞紀事”石碑,向人們講述著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無論“紅軍井”、“紅軍墓”還是“紅軍洞”,都昭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只要為人民辦事,人民就會永遠銘記。
來源:天天學習天天讀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