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行。大會召開前,昆明的立體花壇就先美上了熱搜。國慶期間,到昆明來打卡拍照的遊客絡繹不絕。
我們先來放一波美圖:
01 熱搜裡“騎大象”的雲南人
今秋大熱的雲南,引來八方賓客,但其實雲南一直都是熱搜裡的“常客”,譬如剛剛結束的“大象漫遊”就讓雲南在全世界都當了一回“明星”。
今年4月,原本生活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象群一路向北,在全世界的關注下來了一場悠哉哉的遷徙往返。
在中央電視臺的鏡頭裡,可可愛愛的大象們火遍全球,不僅讓本就傳說眾多的雲南又多一樁趣談,更是改變了許許多多外國人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雲南人自己也玩起了“大象”這個梗:
就在今天的夏季學期開學時,一所云南的學校給每一個報名的學生髮了一本“大象駕駛證”,學校官微還調皮的發圖說:“這回你們該相信我們雲南人是騎大象上學了吧!”
學校玩梗玩得煞有其事,不僅給每一頭“可駕駛”的大象取了一個雲南風味的名字,比如“shaobaogu(燒包穀)”、“shaoerkuai(燒餌塊)”、“xiaoyangyu(小洋芋)”,還安排了雲南特色食譜:青頭菌、松茸、牛肝菌......
02 中毒也不停嘴的雲南人
提到雲南的“菌子”,關於雲南的奇聞怪談又多一件:每逢野生菌上市,關於雲南人在野生菌中毒的邊緣瘋狂試探,依然不改吃貨本色的圖文熱搜就頻繁刷屏。其實雲南人真沒這麼作死!
實話實說,雲南人自己吃野生菌選的都是常見的、熟悉的種類,看見小紅人、小綠人跳舞這樣的野生菌中毒事件真的只是個例。
作為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尤其是一般只從菜市場上“找菌子”的雲南人來說,常吃的野生菌扳著手指頭都可以數出來:黃泥頭、大腳菇、雞油菌、刷把菌、青頭菌、蔥菌、雞樅、乾巴菌......
雲南人吃菌喜歡幾種菌子混在一起吃,譬如黃泥頭、大腳菇、蔥菌,加上青辣椒、大蒜、火腿一鍋炒,蓬香撲鼻。
除了野生菌,雲南人還愛用火腿配“山茅野菜”,比如雲南人家常菜譜裡常見的“火腿炒棠梨花”:豆鼓、幹辣椒、火腿炒香,然後加麻辣醬,和棠梨花一起翻炒。
“火腿白刺花湯”:新鮮白刺花焯水去掉苦澀,放入火腿、新鮮蠶豆,小火慢煮。
在這些家常菜裡,作為永恆搭配的火腿不是炒得紅紅火火、製作耗時的名牌產品,而是最樸實的一種,採用極簡的製作方法,其講究的是選材。肉要選熟食餵養出來的大豬的豬腿,鹽是黑井的粗鹽。
在外地人眼裡,黑井這座小鎮出名的是它漂亮的風景,但在雲南人眼裡,黑井意味著醃火腿超好吃的鹽。
厚實的整隻豬腿,抹上黑井的粗鹽,壓上一塊重重的砧板,壓幹水分後掛起。等到要吃的時候,就從上面切下一塊來,透露出一種山野粗疏的灑脫和隨意。
在雲南人的餐桌上,這樣的山野風氣處處可見,例如一桶鮮筍,可以清炒,也可以煮湯。
新鮮的香椿,焯過水,加上油辣子、醃豆鼓涼拌。
新摘的金雀花,加青辣椒和雞蛋一起炒。
都是極其簡單的做法,但不簡單的是對食材新鮮度的要求,竹筍要新鮮剝出的,香椿要新鮮摘下的,金雀花也要新鮮採來的。
只有豐裕的自然環境才能孕育出這樣品類多樣的新鮮食材,滿足雲南人“愛新鮮”的嘴巴。雲南優厚的生物環境,不僅造就了其“動植物王國”的美譽,也讓愛美食的雲南人格外滿足。
雲南豐裕的自然環境來源於其良好的氣候條件。在雲南,大部分地方都不冷不熱,氣候適宜,四季如春,以至於“雲南十八怪”裡就有一“怪”稱之為“四季衣裳同穿戴”,一邊下雨,一邊出太陽更是司空見慣。
雨後,坐辦公室裡隨手往窗外一拍,就是好風景:
回家的路上,慵懶臥在水邊的小貓也讓人心生歡喜:
03 總是在“溜孔雀”的雲南人
舒適的氣候、舒適的環境造就了雲南人“家鄉寶”的性格。
不愛外出的雲南人自帶一種悠閒的氣韻,又因為山野清風孕養的粗疏和多民族融合帶來的爽朗大氣,使得雲南的趣談總是層出不窮,且絕無僅有。例如,雲南人愛在大街上溜孔雀。
為什麼大家眼裡的雲南人愛好這樣別緻呢?這就要說一說總是把雲南送上熱搜的孔雀了。
僅在2018年雲南孔雀飛進大學逛校園的新聞就有2次。
不到一年孔雀上街,大搖大擺散步的新聞又給雲南人“溜孔雀”的熱搜加了一把火:
有這樣神氣十足愛遛彎兒的孔雀和悠悠閒閒愛出門旅遊的大象,難怪作為雲南人的我總是會被外省的朋友問:你們雲南人是不是出門騎大象,逛街手裡牽孔雀?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