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JPMorgan)的一位頂級半導體分析師告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全球晶片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但隨著更多供應的出現,情況可能會從明年年中開始好轉。
這家美國投資銀行建議投資者在半導體領域尋求長期趨勢,比如在全球高階計算領域以及在中國不太先進的技術領域。
持續的晶片供應緊張影響了從汽車到消費電器、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等多個行業的生產。
一些分析師和投資者預計,這種短缺將持續到2023年,但摩根大通不那麼悲觀。
摩根大通亞太技術、媒體和電信研究聯席主管戈庫爾·哈里哈蘭(Gokul Hariharan)對CNBC表示:“我們預計2023年不會出現供應短缺——因此,這可能是我們能說的第一句話。”
但他說,2022年“有點棘手”。哈里哈蘭解釋說,隨著更多的供應上線,下半年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但前六個月整個行業仍可能出現短缺。
“產能即將上線,不僅來自代工公司,還來自(整合器件製造商)公司。所有美國和歐洲的IDMs也在擴大它們的產能——其中許多將從明年年中開始上線。”他補充道。
代工廠是由半導體公司承包製造晶片的公司。另一方面,IDMs是設計、製造和銷售這些晶片的公司。
*兩個亮點*
哈里哈蘭告訴CNBC,摩根大通建議投資者開始在半導體領域追求更具結構性而非週期性的長期趨勢。
結構性趨勢往往是行業中長期的、永久性的變化,而週期性趨勢受商業週期的影響,通常在幾年後回到最初的起點。
他說,在未來三到五年內,有兩個趨勢是投資銀行真正看好的。
根據哈里哈蘭的說法,首先是非常高階的計算領域。高階計算在全球範圍內持續受到干擾,過去高階計算非常單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進入這一領域,高階計算現在變得支離破碎。
例如,蘋果、亞馬遜、Meta(原Facebook)、特斯拉和百度等科技巨頭都在避開老牌晶片製造商,將晶片開發的某些方面納入內部。
哈里哈蘭說:“這個空間正在發生大量的碎片化——這肯定會導致更快的增長。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空間,我們預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這個空間可能會兩位數增長——15%到20%。”
摩根大通看好的第二個趨勢是專注於傳統長尾技術的中國半導體公司。這些公司在電源管理、微控制器、感測器和其他與消費者相關的領域製造各種不太先進的晶片。
哈里哈蘭說:“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在中國瞄準這些長尾技術。
“當地的需求顯然是存在的。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目前只滿足了當地需求的5%到10%。因此,潛在的潛在市場可能是他們目前服務的5到10倍。”他補充道。
*亞洲半導體表現如何*
金融資料提供商Refinitiv Eikon的資料顯示,亞洲收入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在最近幾個季度實現了兩位數的年利潤增長。
在全球供應短缺的情況下,晶片製造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提議。
例如,據報道,臺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將先進晶片的價格提高了10%,而汽車製造商通常使用的不太先進的晶片的價格將上漲20%。臺積電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晶片代工商。
但他們在股市的命運喜憂參半。
儘管今年迄今為止,臺積電、聯發科、聯華電子和瑞薩電子等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6%至45%,但同期全球營收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SK Hynix的股價分別下跌了13%和6%。
哈里哈蘭解釋說,儲存晶片構成了亞洲半導體產業的一個相當大的組成部分,自10月初以來,儲存價格一直在下降。
他表示:“市場一直預計這一領域會出現一點低迷,因此,這有點像是在經歷一個下行週期。我想說的另一部分是,市場也有點擔心週期何時達到頂峰。”
三星和SK海力士都是儲存晶片製造商。
哈里哈蘭解釋說,如果投資者擔心一家公司在未來幾個季度的收益能否超過預期,他們通常不願支付更高的價格。
他表示,摩根大通預計記憶體週期的低迷期相對較短,因為與過去持續時間較長的低迷期相比,行業動態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