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華星的自動化、智慧化無人車間
2019年5月15日,62歲的王東昇被授予David Sarnoff產業成就獎,以表彰他對中國及全球半導體顯示產業做出的貢獻。這是總部設在美國矽谷聖荷塞的國際資訊顯示學會(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以下簡稱SID)自2018年開始設立的重量級獎項,每年只授予一位為推動行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業界人士。
這位BOE(京東方,000725.SZ)創始人和董事長戴著一副黑邊眼鏡,但頭髮已經灰白。2014年,在SID顯示週上,王東昇向全球顯示產業界發表了他的觀點,那是他第一次用英語演講。這回,王東昇再次選擇了用英語演講,為了防止卡殼,他還認真製作了關於演講內容的小卡片。
“京東方創立26年了,自創立之日起,我們從未停止增長。關鍵有兩點:一是專心專注,二是持續創新。”他演講道。
兩年後,傳奇重現。不過,這次上臺領獎的,變成了另一位中國企業家。
2021年2月26日,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被授予2021年David Sarnoff產業成就獎。李東生主導並建成中國首條完全依靠自主創新建設的高世代面板線,經過十一年發展,TCL華星(000100.SZ)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視面板供應商。
見過李東生準備英語演講的TCL高管描述當時的情景說,“就像一個專心學習的學生那樣,反覆對著標準口音練習,講完幾句話就問問旁邊人的意見”。
王東昇和李東生兩位行業巨頭獲獎,可以說是一個標誌:液晶面板產業完成了中國式崛起。2021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的一組資料更為直觀:2020年中國新型顯示產業直接營收達4460億元,全球佔比達40.3%,產業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TCL華星生產車間,機械臂正在作業
2020年12月15日,《出色WSJ.》特約記者曾實地走訪了TCL華星的生產車間,在TCL華星的辦公大樓裡採訪了TCL科技集團副總裁、TCL華星營運長趙軍。他用“兩超多強”描述當前的中國顯示產業格局。
“其中的兩超指的就是京東方和TCL華星。截至2020年,京東方擁有5條8.5代線、1條8.6代線、2條10.5代線,液晶面板產能全球第一。TCL華星則擁有8條面板生產線、4座模組廠,其中包括兩條全球最高世代11代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趙軍說。
當你在iPhone、iPad或者膝上型電腦上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你也許不一定知道,你所接觸的這些液晶顯示屏,可能是京東方生產的,也可能是TCL華星生產的。而它們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中國製造。
而僅僅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智慧手機、膝上型電腦以及高階電視的液晶顯示屏,都還是由三星或者LG生產的。也就是說,在十年左右的時間內,在液晶面板領域,中國企業實現了從模仿、追趕到並跑乃至區域性超越的整個過程。王東昇和李東生在三年內接連登頂全球顯示產業最高峰,就是最好的例證。
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
王東昇和李東生出生的第二年,中國電視機行業蹣跚起步:1958年,天津無線電子廠將幾臺從蘇聯帶回的電視,先拆再造,造出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取名“北京”牌。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上海金星電視機廠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了彩色電視機生產線,中國彩電業大幕開啟。
雖然中國在1987年的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臺,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但那些生產線全都是從國外引進的映象管技術(CRT)的落後產能。
那時候的電視機,背後都有一個大大的映象管,電視螢幕的尺寸越大,映象管也就越大越厚。當螢幕達到37英寸時,電視機必須由四個成年男子才能抬得動。
最混亂的時候,也就是1991年前後,全中國有100多條彩電生產線,有七八十個彩電品牌,北京、熊貓、金星、牡丹、飛躍、凱歌、長虹、創維、康佳等一眾電視生產商。但由於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很快供過於求,隨後只能透過殘酷的價格戰來爭取市場份額。
而正是這個時期,來自技術路線的變遷,開始了一場降維打擊。如以蘋果為代表的智慧手機,讓愛立信建立的功能手機帝國迅速土崩瓦解那樣,液晶電視對映象管電視完成了全面而立體的毀滅性打擊。
以後來的既成事實為基礎往前追溯,會令人對那些忽視液晶技術的判斷覺得不可思議。但只要稍微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就能知道,歷史的發展從來不是一條單行道,技術的演進更不可能非此即彼。
回到千禧年那個讓很多人彷徨又不知所措的節點,至少有PDP(等離子)、DLP(微顯背投)、LCD(液晶顯示)等若干種技術正在“賽馬”,誰勝誰負遠未分出高下。
李東生和王東昇都出生於1957年,在恢復高考的1977年冬天,浙江東陽人王東昇考上了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今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財務專業;出生於廣東惠州的李東生則考上了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的無線電技術專業,這是他的第一志願。
在熱火朝天的1992年秋天,王東昇正準備辭職下海,但老同事一句話就攻破了他的心理防線:“難道你忍心看著工廠師傅去菜市場撿白菜幫子?”那一年,35歲的王東昇就這樣“被迫”接任北京東方電子集團總經理和北京電子管廠廠長。
這就是後來京東方故事的起點。
1994年,王東昇意識到CRT將被替代,就找了幾個人成立了研究小組。經過反覆論證與分析,1998年決定聚焦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TFT-LCD)。又過了五年後,2003年,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集團的液晶顯示器業務,隨即在北京上馬建設5代線。
而彼時的李東生,正被成為世界500強的夢想驅使並誘惑著,開疆擴土。2004年1月28日,在中法兩國元首的見證下,TCL併購了全球彩電業的老大,法國湯姆遜公司。這是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被一種莫名興奮的情緒籠罩著的中國企業,動輒就要進軍世界500強。
併購之時,湯姆遜的銷售額是TCL的三倍之多。問題的根本不在於“蛇吞象”,而在於液晶顯示大潮迎面襲來,作為映象管鼻祖的湯姆遜尾大不掉,加上全球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衝突、管理衝突,差點將TCL拖沉——2005年虧損9億元人民幣,2006年鉅虧19億元人民幣,國內A股上市的TCL集團被戴上*ST(公司經營連續三年虧損,退市預警的股票)的“帽子”。
與此同時,發端於美國的液晶顯示技術,經過夏普等日本企業的不懈努力,迎來了產業化的契機。從1991年到1996年,全球至少有25條TFT-LCD大批次生產線建成,其中21條建在日本。2000年,夏普推出第一臺液晶電視。
在液晶面板發展早期,夏普幾乎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液晶的普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擁有液晶顯示最多專利技術的夏普,被尊為“液晶鼻祖”。
然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全球液晶市場迅即陷入衰退週期。
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來自韓國的三星電子和LG,卻在這個低谷時期果斷出手,投入數十億美元殺入液晶顯示領域,後來證明,這種凌厲的搏殺式風格是一種非常奏效的戰術。直到今天,韓國企業依然是全球液晶顯示技術的龍頭,這種逆週期投資的策略居功至偉。
在韓國企業迅速崛起的同時,日本企業為了製造均衡態勢,向中國臺灣地區的六家企業開放技術授權,中國臺灣地區得以開啟TFT-LCD產業週期。液晶顯示這種革命性的全新技術,迅速席捲了顯示市場,短短几年間就將中國的七八十個彩電品牌摧毀了90%以上,若干條CRT生產線被悉數淘汰。
回首往事,李東生說,“每每想起這一幕,就極為心痛”,“不掌握上游,永遠要仰人鼻息,存不得繼續依賴的幻想”。
中國彩電產業不得不繼續飽受“缺芯少屏”之苦。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日韓彩電企業取消了對中國臺灣液晶面板企業的訂單,令其瀕臨絕境。
李東生清楚記得,2009年1月16日,九家大陸電視企業在關鍵時刻站出來,與臺灣液晶面板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採購量超過1200萬片,訂單價值高達22億美元。未曾想,不到一個月,韓國彩電企業突然又從取消訂單改為購買臺灣的庫存面板,並且都是現金交易。
此時,已簽署協議的奇美、友達,不但拒絕履行供貨合同,而且任由韓國企業買斷庫存面板。令大陸彩電企業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將2009年的面板採購金額提高至44億美元,無奈接受漲價的現實。2009年3月到8月,面板漲幅超過30%,大陸彩電企業不但沒有利潤可賺,甚至不得不虧損生產。
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李東生。他說出了那句幾乎是一代中國工業人的覺醒宣言:“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產業,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在“借雞生蛋”六年之後,王東昇和京東方開始向高世代線擴張。2009年4月13日,在合肥開建的6代線,是全球金融危機後開工建設的第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8月26日,京東方確認上馬8代線。
“戰略不是研究我們未來要做什麼,而是研究我們今天做什麼才有未來。”李東生相信彼得·德魯克的這句話。儘管投入巨大,也有風險,但不進入液晶面板產業,TCL絕對沒有未來。
那一年的11月,李東生和TCL以“自主團隊、自主技術、自主建線”的方式,正式啟動當時的最高世代線——國內首條8.5代TFT-LCD生產線專案,TCL華星是該專案的運作主體。
這個專案總投資245億元,其中深圳市出資30%、三星出資15%、TCL出資55%。TCL的出資額差不多135億元,這幾乎是公司過去近三十年積攢的全部家底。
2020年12月9日、2021年2月2日、2021年3月29日、2021年5月17日和18日,以及2021年7月8日,在創作《萬物生生——TCL敢為40年》一書的過程中,我多次到深圳長時間採訪李東生。問及TCL華星當年的決策有多大壓力,他微微笑了一下,雲淡風輕地說:“我不覺得選擇有什麼難的,難的是選擇之後的堅持。做出一個選擇,可能有一段時間看不到曙光,外界的質疑甚至會讓你懷疑自己,這時候能不能堅持,在於你有沒有堅韌的品質。”
堅韌的品質固然重要,但在高科技、重資產、長週期的液晶面板產業,必須要找到解決諸如溫度、潔淨度、曝光時間、強度等因素的技術訣竅。
京東方在2003年收購韓國現代集團液晶顯示器業務之後,把建成的北京5代線變成了一個大型學習平臺,透過全套生產設施,形成專業的技術團隊,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累積經驗。
如生產過程中良品率始終上不去,所有環節都是按規定操作,沒有人知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工程師們就找與這一現象相關的因素,調整測試,直到最終把問題解決。
TCL華星則從2007年在惠州投建的液晶模組工廠中奠定了最初的人才基礎。及至2009年正式啟動TCL華星專案之時,臺灣企業家郭臺銘旗下的群創科技與知名面板企業奇美電子換股合併,許多奇美高管失去了原有的位置,從而釋放出大量人才。TCL華星抓住機會,在臺南的咖啡館中見縫插針大肆招兵買馬,TCL華星最初的技術班底正是由臺灣工程師構築的。
有了生產線、有了人才,這才只是起步。2018年加入TCL華星之前,趙軍是深天馬(000050.SZ)負責品質和採購工作的副總裁。有時候,趙軍經常會想起前任老闆跟他說過的話——面板行業就是一群聰明人在幹傻事。面板行業的客戶,都是三星、華為、小米、聯想、惠普、戴爾、蘋果、微軟這樣的全球頂尖客戶,面板行業的人也都是一群智商情商很高的聰明人,但乾的事情卻看起來很傻:天天操很多心,很辛苦,賺不到什麼錢,還得不斷往裡投錢。
“這個行業的平均回報率基本在零附近,好的企業能賺錢,差的企業賺不到錢,平均下來基本上不賺錢。”趙軍說,“我們這個行業還有個形象的說法,就是駛上了一條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
這條高速公路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需要持續不斷投入,另外一個特點是必須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消化不斷擴張的產能。持續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恰好能同時滿足這兩項要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京東方和TCL華星為代表的中國企業成為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的中流砥柱,並不意外。
最新技術產品圖 - LCD20年產品
截至2021年5月底,TCL華星在液晶面板產業的投入已經超過2400億元。而京東方在其11條液晶面板生產線上的總投資金額就已經超過3000億元。到2021年5月,京東方已坐擁16條生產線,其投資金額可想而知。
天文數字般的巨大投入,換來的是中國企業在這一領域日益深厚的“護城河”。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條約)是專利領域的一項國際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被視作企業全球創新力的重要指標。
京東方已連續五年進入全球PCT專利申請TOP10,截至2020年年底,京東方累計可使用專利超7萬件,在年度新增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超90%,海外專利超過35%,覆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TCL華星也不遑多讓。2019年,TCL華星以2056件PCT專利申請量首次躋身全球前五。
另外一個可以佐證的資料是:2010年中國企業申請PCT國際專利數量為12337件,排名世界第四位。2020年,中國企業申請PCT國際專利數量達68720件,超過美國,排名世界第一。
最新專利資料圖表
別忘了,中國還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一方面,電視、手機、膝上型電腦等傳統顯示應用方興未艾;另一方面,車載、商業顯示、可穿戴裝置等新應用的興起極大激發了面板產能。加上京東方和TCL華星早已實施的全球化戰略,中國液晶面板企業的崛起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結合行業特點以及市場變化,為全球液晶面板產業貢獻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式創新實踐。
在京東方,這一實踐被命名為“王氏定律”:若價格保持不變,相似產品效能每36個月須提升一倍以上,而這一週期在不斷縮短。這一發現揭示了技術價值創造驅動對於提升企業價值的作用和影響,成為企業實現穩定盈利的生存法則。
在TCL華星,將產能、移動率、良品率、ASP(產品平均售價)、成本等五項指標不斷校驗,深刻把握液晶面板產業規律,創造性地提出“華星指數”,幫助TCL華星不斷穿越週期——TCL華星是全球面板領域唯一一家從來沒有出現過年度虧損的企業。
李東生對TCL華星的要求是,“一天當兩天用,全年任務提前半年完成”,“把對手逼瘋,把自己逼死”。
不過,在一條沒有出口的高速公路上拼命狂奔,因為沒有出口,就得一直開下去,什麼時候不踩油門了,它就停住了。按照這樣的邏輯,最終導向的不是一個非常悲觀的結果嗎?
我把這個問題拋給趙軍的時候,他笑了笑說:“開到最後只剩下那麼一兩輛車子了,這條路不就是你的了嗎?沿途的風景不也都是你的了嗎?”
在看似絕望之處,峰迴路轉,希望如春天般綻放。
在多個產業的發展歷史上,都曾有過若干中國企業一哄而上的情況,以至於最終不得不透過殘酷的價格戰分出最後的勝負,就算是勝利者,往往也傷痕累累。液晶面板產業會不會重蹈覆轍?
從投資總額、技術門檻、回報週期等維度評估,似乎這並非一個熱門賽道。但行業的真實情況又不免讓人捏一把汗。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文強在2021世界顯示產業大會上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6代及以上面板生產線35條,產線總投資達到1.24萬億元,年產能達到2.22億平方米。
隨著中國大陸多條高世代面板產線相繼建成,供需關係的變化導致液晶面板價格不斷下降,國外企業在生產成本、銷售渠道等方面逐漸失去優勢,陸續退出LCD面板製造領域,包括大名鼎鼎的韓國雙雄三星集團和LG。
TCL華星生產車間的智慧製造生產線
2020年8月,TCL華星以10.8億美元(約合76.22億元人民幣)收購蘇州三星面板廠。TCL華星高階副總裁楊安明從頭到尾參與了為期半年的交接過渡,這期間他不停地從深圳飛到蘇州,每個月至少兩次。
接管蘇州三星面板廠,讓TCL華星團隊有機會零距離感受作為行業標杆的三星,在管理方面的領先之處。在楊安明看來,三星的生產管理系統(MES)至少領先TCL華星兩年。而TCL華星在執行力、成本競爭力、管理效率等方面,則明顯優於三星。
雙方各取所長,最終實現了1+1>2的結果。2020年12月16日和2021年5月19日,我分別在楊安明位於深圳光明區的TCL華星辦公室採訪過他,他用一口速度極快的湖南話介紹說:“此前,蘇州三星工廠一年的利潤大約3億元人民幣。交割之後的第一個月,也就是2021年4月,本身也在面板的高峰期,我們一個月賺了3.1億元人民幣。”
2021年4月1日那天,實現平穩過渡的TCL華星舉行了升旗儀式。心潮澎湃的楊安明,回想起了20多年前從電視上收看香港迴歸交接儀式時的那一幕,“那一刻,心中充滿了自豪。這次交割,傳遞的資訊是,中國企業在全球液晶面板領域,真正站到了一個制高點上”。
三星集團究竟為何退出LCD製造領域,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他們從競爭已呈白熱化的LCD領域主動抽身,集中精力開發下一代顛覆性顯示技術。
這種說法並非無風起浪。液晶技術降維打擊映象管技術的一幕彷彿還在眼前,當中國企業又一次在一個成熟的技術領域攀上高峰之後,前方是什麼,是線性思維意義上的另一座更高的山峰,還是終局思維意義上的懸崖絕壁?
沒有人知道答案,一如20多年前人們在PDP、DLP、LCD等不同技術路徑前,各自以為買到的才是那張通往未來的船票。
京東方和TCL華星已經投入很大力量佈局以Mini LED(晶片尺寸介於50-200μm之間的LED器件)、印刷OLED(有機電鐳射顯示)為代表的主動型發光技術,並認定這將是未來十年的主流技術。
這個判斷是否正確,需要時間為我們揭曉謎底。但關於TCL華星與三星到底差多遠,李東生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2017年8月25日,李東生在北京參加一個高級別的經濟結構轉型座談會。領導人聽完他的彙報,問:“你們什麼時候超過三星和索尼?”李東生回答:三年到五年。
回首四年前的回答,李東生說:“就液晶顯示來說,2010年華星剛進入時,是學習者、模仿者、追趕者,2020年收購三星蘇州的顯示工廠和模組工廠,意味著成為了超越者。我們用了十多年時間,在液晶顯示方面超過了三星,在人工智慧、軟體技術、顯示畫質方面也在快速趕上。對總理有了一個交待。”
但李東生很清醒,液晶顯示只是整個半導體顯示中的一個部分,三星依然是新型顯示技術方面的全球領先者。“在下一代新型顯示領域,中國企業仍在苦戰之中。”他說。
何況,即便在中國企業實現區域性超越的液晶顯示領域,根據李東生2021年3月在全國兩會《關於加速新型顯示產業生態發展的建議》中的資料,在核心裝置方面,曝光機、刻蝕裝置、蒸鍍機、鐳射退火裝置、鐳射剝離裝置等裝置及上游關鍵零部件均被日本佳能、尼康、荷蘭ASML等國際巨頭壟斷,顯示裝置國產化率僅為10%。
前路漫長。作為逆襲者,中國液晶顯示面板的產業規模已居全球第一。但,大不等於強,在從“顯示大國”邁向“顯示強國”的征途中,中國企業仍然有很長很長的 路要走。
參考資料:
《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路風著,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3。
《萬物生生——TCL敢為40年 1981-2021》,秦朔、戚德志著,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