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嬰幼兒時期獲得的親子教養方式,如果我們不反思自己是如何成長的,以及上一輩在我們身上留下的影響,有一天你會赫然發現,那些經歷會冷不防地跳出來。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第一部分講的是親子教養的傳承,以及如何和過去說拜拜,讓你的孩子不再活在上上一輩錯誤教養的陰影之下。
1、上一輩的教養方式在偷偷影響著你
有沒有那一瞬間你對孩子發火,事後冷靜下來的時候想一想,你處理類似問題的方式,和你父母如出一轍。昨天我兒子因為沒有拿到心愛的玩具而傷心不已,在百般溝通之下,我才明白他要哪個小車,在我把車遞到他手裡之後,他還是繼續大哭小叫,一開始我還能穩定情緒耐心地安撫他,結果十分鐘過去了,他依舊哭得鼻涕眼淚橫流,這時我控制不住情緒了,直接把兒子手裡的玩具搶了過來,重重地扔到了地上,兒子哭得更加厲害了。我也為自己粗魯的行為感到可恥,我蹲坐在一旁抱頭痛哭。
在孩子爸爸下班後,我一邊做飯一邊思考,我為什麼會下意識地扔東西,這到底是從哪裡來了。這讓我想起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一次我相中了一個髮卡,紅色的,我特別喜歡,1元錢一個,家裡當時蓋房子沒有錢買,但我就是要,我媽媽狠無奈,後來大姨看了給我買送過來了,我還是哭,我媽媽一氣之下把髮卡奪過來扔地上踩得稀碎。
多麼相似的畫面,兒子的汽車被我重重地扔到了地上,我的髮卡,被我媽媽扔地上踩碎了。直到昨天我才意識到,不得不面對自己的童年經歷,你是想掩蓋隱藏,但在你情緒失控的時候,它們立馬會殺個回馬槍,把你當槍使,讓你的大腦不再理智,而是任由過去的上一輩的教養方式指揮你。
遇到這種情況野蠻地用上一輩的教養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呢?
儘快找機會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你當時會做出那麼野蠻的舉動,例如我的情形,可以說:“媽媽小時候,也是有特別喜歡的髮卡,但是當時家裡沒有錢,外婆不肯買給我,於是我就哭鬧不停,等別人把髮卡買給我了,我還是很生氣,因為我覺得是外婆不愛我,所以我很傷心,繼續耍脾氣,後來外婆就把髮卡給扔掉了。而你的舉動,正好讓我想起以前的事情,突然一肚子氣,就把氣出在你身上了,是媽媽不對。媽媽當時沒有意識到,我是生外婆的氣,而不是你,對不起。”
下次你再和孩子發火的時候,不要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了,先想方設法平靜下來,想一想你的這種感覺是孩子造成的嗎?回想你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是什麼時候?為什麼我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呢?
2、破裂和修復
破裂:指我們誤解彼此,做了錯誤的判斷,傷害了他人。在每個重要、親密的家庭關係中,翻臉決裂是無可避免的。重點不在於關係破裂,而是要加以修復。
書中舉例了一位父親馬克,他兒子託比已經出生兩年了,但他依舊無法享受作為父親的快樂,取而代之的是他時不時地感到憤怒和沮喪。作者試著回顧他的童年,才發現馬克的父親在他3歲的時候就離開了,而探望的次數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少。
書中在修復關係這一章節中寫到,如果在你的某個年齡段,父母離開了你,等你的孩子到了類似的年齡,你也會開始抽離。如果你某個年紀開始感到孤獨,你的孩子到了相似的年紀時,你也會想著在情感上抽離,而馬克就是典型的例子。
面對破裂該如何修復呢?
一、帶著同理心回顧過往
孩子的哪些行為讓你產生強烈的負面反應。你小時候出現同樣的行為時,發生了什麼事?
比如我每次兒子哭鬧的時候,我就會情緒失控會想到扔東西,嚴重的時候會打他。扔東西的毛病我父母都有,每次他們吵架都會摔盤子摔碗的。而有時我不聽話,我母親會打我,掐我臉蛋。而父親則是會踢我。現在仔細回想過去,我在情緒失控情況下的表現就找到了根源。
原本我試圖讓這些零散的記憶一直在腦海裡沉睡,讓這些內隱記憶一直隱藏下去,然而有了孩子,我才發現它們會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出來作妖,影響親子關係。
內隱記憶的問題:當這段記憶來源於一個痛苦或者消極的體驗時,我們意識不到她的存在,它會稱為一顆地雷,以一種嚴重的甚至是打擊性的方式限制我們。
《全腦教養法》一書中寫到,對付內隱記憶的方法就是,把凌亂的內隱記憶碎片給整合起來,拼湊成完整的影象,把內隱記憶拉出來遛遛讓它成為外顯記憶,這樣就能比較輕鬆地處理了,不再禍害你和孩子了。
二、來自記憶的資訊
閉上眼睛,找到你最早的記憶,那可能只是一個影象或者一種感覺,也可能是一個故事。在這段記憶中,你的最主要情緒是什麼?那個記憶和現在的你有什麼關聯?那個記憶會如何影響你的親子教養方式。
3、和自我對話
如果你有自責的習慣,那麼強烈建議你看一看這裡。作者在如何自我對話這一小節中寫到,言傳不如身教,如果你有自責的習慣,很不幸,你的孩子可能也會有這種破壞性的習慣。
自責不僅會放大低落的情緒,打擊信心,即使很優秀也會感覺樣樣不如人。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幸福快樂,記住,你的自我批評是妨礙孩子幸福的最大絆腳石。
有的人幹著日曬雨淋最苦最累的活,過著捉襟見肘的日子,但仍然整天樂樂呵呵的。有的人坐在辦公室裡過著日頭曬不著雨淋不到的日子,錢更是一輩子都花不完,但生活仍然找不到樂趣,整日愁眉苦臉鬱鬱寡歡,一個人獲得幸福的能力決定了他的生活質量。
《每個孩子都能像花兒一樣開放》書中有一小節,特別寫的是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遠比“成績好”更重要。你想讓你的孩子幸福嗎?這還用問嗎?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快樂地成長呢。那麼你就先停止自責的行為,以身教給孩子積極向上和如何獲得幸福吧。
下次再面對自己的自責或者是自我批評,請按照下面4步走。
一、找出那個聲音
二、別理會那個聲音,也不要和它爭論,把它視為一個難相處的人就好。
三、走出舒適區,去做內在批評者做不到的事情,當你懷疑自己的時候,就回想一下你做到的事情。
四、意識到自我批評會給孩子帶來危險,知道這個危險性,會讓你更有動力去注意它。
蘇小子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