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軍起源
清末的新軍,最早從何時開始,已經很難考證。但是從湘軍剿滅太平天國過程中,已經有所體現,湘軍很多火器就是從國外買來的,中國人對洋槍的戰鬥力已經有所認識;到後來左宗棠、李鴻章直接聘用洋人訓練組成洋槍隊,已經不止裝備,包括他們的治軍思想開始靠近西化。至光緒二十年,李鴻章接受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的建議,命長蘆鹽運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編練一支新式陸軍,稱“定武軍”,這就是北洋新軍的雛形。次年,胡燏棻調走,袁世凱正式接任。
光緒二十五年,滿族人榮祿接管新軍,並把幾支新軍集中改編為“武衛軍”,分前後左右中五軍。袁世凱這支“定武軍”被編為武衛右軍,駐天津;改聶士成的武毅軍為武衛前軍,駐開平;董福祥甘軍為武衛後軍,薊州;宋慶毅軍為武衛左軍,駐山海關;榮祿自領中軍,駐南苑。戊戌變法之後,慈禧逐漸感到分權威脅,讓滿族人榮祿來牽頭改組,無疑還是集權,控制軍權分散到外人手中。同時,榮祿也是有手腕的,在晚清也是起了一定“裱糊匠”作用。
但是也是命運弄人,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旋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民國後納入北洋軍系統。而只有武衛右軍儲存了實力,並且得到了擴充。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裡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加上先鋒隊擴大至兩萬餘人。左軍已經不具備制衡的實力,導致了右軍一家獨大。
北洋新軍成軍
光緒二十七年,袁世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武衛右軍為基礎進行北洋常備軍的建設,光緒三十年,擴編至三鎮,將原有常備軍各鎮一律改稱陸軍各鎮。不久,以北洋常備軍、京旗常備軍和原武衛右軍、自強軍一部為基礎,在京、津、魯(袁世凱以山東巡撫署直隸)地區建成北洋六鎮。
北洋新軍從成立開始,就是清廷的機動力量,同時其戰鬥力也不容小覷。士兵年齡必須在20歲到25歲之間,身高1.6以上,能舉重百斤,每小時行軍20裡以上,沒有不良嗜好,遵紀守法。裝備幾乎全靠進口,信奉“火炮是戰爭之神",火力十分強大,裝備德國克虜伯火炮,還有馬克沁機槍。清廷幾乎一半軍費用在北洋軍身上,北洋新軍的建成,是清廷陸軍近代化的開始,也是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始,所以相對之前的軍隊,北洋新軍無論是在哪個方面都是略勝一籌的。
北洋新軍戰鬥力方面,北洋新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無論是聲勢浩大的第二次革命還是白朗起義,甚至是沙俄支援的蒙古叛亂,北洋新軍都能輕鬆搞定。對於清廷而言,毫無疑問,這支部隊真香。
其他新軍
光緒三十一年,在北洋新軍的影響下,縱使財力緊張,全國仍然劃分三十六鎮新軍,即除北洋六鎮,再組三十個。到宣統三年武昌起義爆發,只成立了二十六鎮,總數十六萬人,即除北洋以外二十鎮。
這些新軍有三個特點,是無法同北洋新軍相比的:
一是軍費,二十鎮軍費就和北洋六鎮差不多,加上地方貪墨估計更少;而袁世凱的部隊對軍需管控是極其嚴苛,剋扣軍餉是重罪;所以,實際上費用二十鎮到手還不如北洋六鎮;
二是裝備,錢只有這麼多,人又不少;錢不夠,就只能用地方造的劣質武器,同時沒有那麼多大炮,火力肯定不及北洋;
三是地方駐紮,不是全國性部隊。很多用兵和調動受到嚴格限制,中央想調也不順。
綜上,北洋新軍為何能成為清末唯一能用的軍隊。實力固然是一個方面,同地方政府關係糾纏是另外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