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一位卓越的君王。
英明果決,騎術精湛,精力旺盛,極喜歡以身犯險。
年紀輕輕就征戰四方,指揮了傳奇的四大戰役,多次親自率騎突進奠定勝局。
由於喜歡親自犯險,他也遇到過危局,幸而被麾下一位黑臉將軍所救。
他父親也是一代雄主,他是自己父親最優秀的將軍,但隨後與父親發生矛盾。
他下狠手殺了自己有繼承權的兄弟,與自己的父親經歷劇烈衝突後,才獲得權柄。
他展現了宏偉大略,將當時亞洲最大帝國揉得粉碎,自己聲威及於印度,被臣民認為是天授之人,近於神話的存在。
他開疆拓土的過程,也伴隨著文化的傳播。以至於他身故後許多年,影響始終不絕。
他的名字在其母語中的意思,是濟護世人,守衛黎民。
他就是……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
之前寫到過,李世民年少有為。
看看他怎麼有為法。
十六歲之前沒啥記錄,小孩嘛。
十六歲開始算。
按《新唐書》,十六歲那年他去雁門關雲定興處做事,幫忙解了隋煬帝之圍。
十八歲那年李淵守太原,與歷山飛作戰被圍,李世民輕騎突圍,所向披靡,萬軍之中救了爹。
後來四十多歲時他回憶:“朕少在太原,喜群聚搏戲。”用現在的話,就是年輕時一群人瞎玩。
然而按《舊唐書》,李世民這時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說直白點就是私下搞串聯。題外話,李隆基後來也是在長安到處跟人賭博玩耍,夥同了萬騎將士,才搞定了太平公主。
《新唐書》更厲害,索性就暗示,就是世民忽悠老爹起事的。
則現代普通人讀高中的年紀,他已經在串聯搞事情了。
太原起兵了。
打霍邑,下雨沒糧了,李淵想撤兵。世民勸別退,李淵不聽,要撤;世民在賬外嚎啕大哭,終於勸回了李淵。
這個細節,很體現他的性格。
以前提到過,年少時的李世民,顯出剛烈熱情、果決衝動、敢於冒險。在遇到麻煩時,李淵想的是持重,李世民想的卻是勇往直前,甚至用嚎哭這種極端的方式來勸回老爹。
於是霍邑之戰,親自帶幾個人到城下引誘宋老生出戰,再親自上陣砍殺,取了霍邑。所謂雙刀砍缺、血盈衣袖,就這麼來的。
後來評書裡李世民雖用雙刀所謂定唐刀,但不太能打,得經常靠秦瓊程咬金救駕——那也是把他想岔了。
除了打仗,他也得忙許多具體事務。所謂長安父老齎牛酒詣旌門者不可勝紀,他要一個一個勞而遣之,一無所受。還要搞管理,軍令嚴肅,秋毫無所犯。
再擊破薛舉十萬人,鞏固長安。
按《新唐書》,他還帶兵打了一次洛陽,沒打下來,回來時用埋伏,破了段達。
一路腳步不停。
武德元年,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眾所周知,三省六部裡尚書省長官。唐初尚書省地位還高過中書門下。李世民當了尚書令,就是當了他爹自己的宰相。
武德元年淺水原之戰。
二年鎮守長春宮。劉武周和宋金剛在河東搞事情。李世民力勸李淵別放棄河東,自己去打宋金剛。到武德三年春天贏了,收復河東舊地。沒怎麼休息,回來立刻七月攻打王世充。
一直打到武德四年六月,王世充和竇建德都搞定,京劇所謂《鎖五龍》,凱旋。
那年秋天,海內漸平,他開始搞文學館,於是有了十八學士。
題外話,也就是武德四年,蕭翊幫李世民搞到了他最喜歡的東西:《蘭亭序》。
太宗為秦王日,見本驚喜,乃貴价市大王書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武德四年十二月,東征劉黑闥,打到五年贏了,平河北。又平了徐圓朗。
如此馬不停蹄打了幾年仗,武德六年沒事了,繼續當自己的尚書令。
武德七年秋天,突厥可汗入寇。
按《舊唐書》,有人勸李淵放棄長安跑路算了,世民死勸,行吧。
《新唐書》說了,世民直接帶百騎去和可汗會盟,把人勸退了。
這是他第三次透過進諫,改變唐朝內政外交的大事了。
武德八年,進位中書令。又尚書令,又中書令。
武德九年夏天,遂有玄武門之變。八月太宗即位,開始另一種生活。
十六歲據說雁門解圍,十八歲招賢納士幫爸爸搞事情,十九歲起兵勸爸爸打霍邑。
二十歲平薛舉薛仁果。
二十二歲平劉武周宋金剛。
二十三歲平王世充竇建德。
二十四歲平劉黑闥徐圓朗。
二十五歲繼續當宰相。
二十六歲解決了唐朝遷都與否的路線問題並擺平了突厥。
二十七歲進位中書令。
二十八歲開始當太宗。
基本在打仗,其他時候當宰相。
除了征戰之外,李世民也很忙:日常搞文學館、撫關中父老、參贊外交。
霍邑哭勸老爹,劉武周起勸老爹別棄河東,突厥起勸老爹不要遷都,三次勸諫都很關鍵。
至於日常工作嘛,別忘了他是尚書令,後來還加了中書令。
後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們在尚書省乾的啥,之前蕭瑀封德彝他們在中書省乾的啥,理論上李世民日常就得幹啥。
他當尚書令中書令時的細節沒記載,卻也不奇怪。日常工作嘛,本來就沒法一一記錄。
唐朝柳芳和宋朝洪邁都說過,都念叨房玄齡千古賢相,可是你看《房玄齡傳》,簡直沒啥可記錄的功勞。的確。比如看《新唐書》,就是描述房玄齡如何加官進爵,如何跟太宗對答,太宗如何寵愛他關心他的身體飲食,沒了。
日常工作,本來就不會一一記錄的,但不妨礙李世民做事情,不妨礙他是唐朝首批宰相。
這麼想想,十八歲開始馬不停蹄打仗幾乎無歲不徵,武德元年到武德五年幾乎都在戰場度過,回長安要搞安撫搞管理要勸諫老爹偶爾還要哭出來,還要去尚書省中書省上班主持處理日常工作。
還得考慮到他天下頂尖的射箭和騎術,那也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得天天練——這不後來玄武門還能射死大哥麼?——這也很花時間,還得在《蘭亭序》和書法上,和秦府十八學士一起消磨掉些功夫。
只能說是精力旺盛體質好,畢竟是打宋金剛時三日不解甲二日不吃飯都能硬挺的人哪。
說到這個……
聊聊他打仗。
之前說到過,李世民曾經誇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兵動若神,謀無再計。
但李世民也吐槽司馬懿:
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
李世民的吐槽點,不是司馬懿本身素質差,而是在司馬懿本來挺厲害一傢伙,卻被諸葛亮打成這樣,丟人啊!
——虛偽:看了巾幗,才發憤去打;一看辛毗來了,頓時又縮了,可見千里請戰就是玩虛的,用手段爭面子,丟人啊!
——慫:明明兵力局面都佔優,居然不敢打,被諸葛亮壓在門口種田,等諸葛亮死了好追擊了,卻被死諸葛走了活仲達,丟人啊!
李世民有資格這麼說,是因為類似的局,他贏了不止一次。
李世民自己的打法與成績,堪稱中國史上的防反王。
按第二次淺水原之戰,李世民先按甲,守到薛仁杲士氣虛弱,一個南北夾擊,然後急速追擊,直接把西秦一鍋端。
柏壁之戰,李世民與宋金剛對峙,兩次截擊尉遲恭,斷宋金剛糧道;相持許久,該出動時,追奔三天不解甲,一日八戰,與徐世績南北夾擊,解決。
虎牢之戰,李世民蠶食洛陽,圍住王世充;繼而奔襲虎牢扼守不動,與竇建德相持,趁竇建德疲憊,鐵騎衝營,一日破建德,回馬取洛陽。
拿破崙曾經在一封信裡寫:
“戰爭的全部藝術就是非常合理而十分慎重的防禦,繼之以迅速而大膽的進攻。”
李世民就是這麼個打法:
慎重相持,一舉搞定。
像司馬懿打諸葛亮兩次,一次追擊被斬了張郃,一次等諸葛亮死了都不敢追到底,當然要被李世民瞧不起。
後來司馬家奪權,也是溫吞多年,驟然發難,但還是要欺騙蔣濟陳泰、搞點背信棄義,經歷淮南三叛,斷斷續續用盡陰謀才得手。
李世民則是玄武一發,殺兄弟,逼老爹,全到手了算。
所以二十八歲,已經從唐朝開國宰相+首席大將,成了太宗。
從他十六歲到二十八歲的人生,那真是塞得滿滿當當,十幾年做了別人幾輩子的事。二十八歲之後,那就又是另一段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