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戰役中的萬泉山戰鬥,解放軍戰士王自勤看到五個蔣軍士兵逃進一個洞裡,於是用衝鋒槍朝洞口一通猛掃,同時喝道:“出來,繳槍不殺!”五個士兵將槍從洞中扔出,舉著手走了出來。一名士兵抬頭一看,王自勤穿的是和自己身上一樣的美式軍裝,不由得驚叫道:“你怎麼繳自己人的槍?”說罷就準備去撿地上的槍。王自勤喝道:“別動,誰和你是自己人。”這名敵兵只好再次舉起了手,他不知道的是,就在一天前,王自勤還真是自已人,但現在已經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這就是整個解放戰爭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解放戰士。
【一些被俘的蔣軍士兵】
據1950年7月釋出的《解放戰爭四年綜合戰績》中顯示,四年的解放戰爭中,我軍共殲滅敵軍807萬人,其中俘虜459萬,斃傷171萬,投誠、起義和接受改編177萬人。而在這459萬俘虜中,至少有超過200多萬人成為了解放戰士。到了1949年,我軍中解放戰士的比例一度達到70%以上,甚至還出了兩個小時前還是敵人,兩個小時後就成為解放軍戰鬥英雄的現象,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少有的。
彭老總在1949年2月發的電報中提到:“西北野戰軍現有9.5萬人,其中約有7.2萬曾是俘虜兵,班長几乎都是俘虜兵,排長約有一半是,連長指導員亦有少數。”華野在淮海戰役開始時,共有36.9萬人,戰役過程中傷亡10.5萬人,可戰役結束時華野人數不減反增,達到55.1萬人,這說明華野在戰役期間至少補充了28.7萬人的俘虜兵進來。
【淮海戰役中被俘的敵軍,近處坐著的是敵兵團司令黃維】
將俘虜兵改造成合格的戰士,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不簡單。在初期,我們也遇到了不少問題。一些俘虜兵參加我軍並非自願,而是出於環境和形勢所迫。這些人到了戰場上,要麼出工不出力,要麼找到機會就逃走。
如1946年2月的遼陽戰鬥,東野三縱20團9連槍炮打得震天響,火力十分密集,卻總共也沒打到幾個敵人,白白浪費大量彈藥和時間。原來這個連裡絕大部分都是俘虜兵,打起仗來很消極,並且在一個夜晚,這個連一次性逃走了22人。同樣的情況在其他部隊也大量存在,晉察冀軍區一個縱隊,一次戰鬥中就有上千名原俘虜兵逃走。渤海軍區一年(1946年)的時間逃走了6.5萬原俘虜補充人員。
如何處理這些俘虜成了各部隊的一大難題。放了他們,保不準他們跑回原部隊繼續和人民為敵;不放他們,就要管吃管喝養著他們,是個巨大的負擔;補充進自己一方,他們又不夠忠誠,各種狀況頻發。如何讓他們真正能為我們所用呢?“訴苦大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蔣軍計程車兵,要麼是花錢募來的,要麼就是抓來的。除了極少數兵油子外,絕大多數也都是窮苦人家出身。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到部隊前受地主惡霸欺壓,到了部隊又受到兵痞長官欺壓,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 “訴苦大會”一開,大家都有了傾吐和宣洩的渠道,對一系列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彷彿黑暗中看到了一絲光明。
【部隊在開訴苦大會】
俘虜兵於德水控訴道,他被抓了壯丁後,家裡人不知道他的死活,跛腿的父親四處打聽,才知道了他的下落,一路乞討到軍營想看他一眼,因為衣著破爛門崗不讓進,只得在門口晃悠了三天,正巧遇到於德水出來才見上一面。於德水心如刀割,到伙房想找點吃的給父親,卻被司務長用鞭子趕了出來。於德水說到這裡放聲大哭,在場的人也無不落淚,於德水認識到這一切苦難的根源來自於萬惡的社會制度,於是發自內心的加入瞭解放軍,後來成為西北野戰軍的戰鬥英雄。
但也有個別認識不足的。有一個俘虜兵,是在貴州被抓的壯丁,用飛機送到徐州戰場,他逢人就說,要不是老蔣,我這輩子都坐不上飛機。所以訴苦他從不參加,但聽到別人的悲慘遭遇他也哭,幹部問他為什麼哭,他說自己的遭遇也差不多。幹部讓他參加訴苦大會他還是不參加,說這又不是老蔣造成的,這是命!
【趙政委在給俘虜兵做思想工作】
所幸這樣的人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透過訴苦深挖思想根源,明白了我軍是為天下窮人而戰的軍隊,思想就逐漸轉變過來了。俘虜兵思想轉變的速度越來越快,有人上午還是俘虜,下午就成了我軍戰鬥英雄。比如文章開頭的王自勤,連軍裝都來不及換,就俘虜五個敵兵,繳獲一挺機槍、三支衝鋒槍、一具擲彈筒而立了功。
【一人俘虜63名英軍的劉光子】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美軍曾在長津湖繳獲了27軍遺失的“政治質量統計表”,得知志願軍27軍有一個連有約三分之一是解放戰士,但這些人卻無比忠誠,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也沒有出現一個思想動搖者。而一人俘虜63名英軍的戰鬥英雄劉光子、樸達峰阻擊戰的戰鬥英雄柴雲振,在大火中紋絲不動直至犧牲的特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原來都是解放戰士。一旦明白了為何而戰,這些戰士就爆發出驚人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