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有件事的發生使人覺得匪夷所思,甚至在當時的北京城可謂是轟動一時。能讓滿朝文武百官參加的喪禮,或是朝廷一品重臣,或是位高權重,皇家王公,但宮內並未有人逝世。核查的結果使所有人難以置信,去世之人僅僅只是當時京城內的一位石匠而已。
這在擁有尊卑的封建王朝階級社會中是極為難以置信的,讓人難以想象在如此巨大的異層差距下,這位普通老百姓隱藏了何種身份居然能令百官彎腰屈膝?所以事畢後,也讓乾隆皇帝龍顏大怒,當即下達聖旨,嚴查嚴苛,嚴厲整頓。
一、京城的“窮石匠”
俞君弼,其實只是北京城內沒有身份的普通百姓而已,京城的一名出色石匠,甚至被很多人戲稱為“窮石匠”,但是他的“窮”可不簡單。在俞君弼從事期間,接手操辦的都是皇家大型工程,集結各種能工巧匠,可以和工部官員直接交頭。
其實在歷代各國,朝廷對於皇家庭室園林的修建不在少數,到了清之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發展逐漸令滿清政治經濟逐漸達到了頂峰,國庫充盈,盈餘富足。這就使得重工修建的工程又有所增加,給予了俞君弼更多的機會介入其中。
皇家園林的修建需要派遣大臣進行核查勘探,然後透過戶部的撥款籌資,最後再由大臣選取具體的承辦工匠進行修建,俞君弼當知而然處於承辦名列。
歷次參與修建的有戶部,工部,內務部等各類官員,冗員冗雜,在上奏報表預算白銀所需當中,通常會超報七成,超出的部分便飽入私囊。其中內務府管轄的是整個皇室的日常生活所需,錢財的調動經過內務府處理,同時又不受監察,這更使得官員內部更加腐化。
朝廷每次修建的鉅額撥款,加之俞君弼半生與工部接軌,幾乎是參與了所有的工程建設,其家產錢財的積累據說超過百萬兩之多,這也就是這位“窮石匠”不簡單的原因。
二、去世後的窮石匠
俞君弼雖然家財萬貫,只可惜沒有子嗣身環旁陪左右,但是他自行收了義子義女來彌補人生中最遺憾的缺陷。因為“子女”過多,所以在他去世後,遺留的鉅額財產便是眾目睽睽下的肉食殘沫,以及各類親鄰都在覬覦這份可以讓他們衣食無憂的財富。
俞君弼生前,因皇家建設所要經過各部門,所以常年接觸各類重權高位官員,能在眾多熟悉的面孔下行走,就是他混得風生水起,宣告鵲鶴的主要原由。
而在眾多人中,一個名叫許秉義的義子,在義子義女及親戚中出類拔萃,脫穎而出。他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利用多年和俞君弼交往的生存鏈進行豪奪資產,而百官奔走於俞君弼喪禮的序幕也是由此徐徐緩慢地拉開。
許秉義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利用關係找到了當時位高權重的許王猷,當時的許王猷是朝中的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這也是許秉義眾多關係鏈中官位權利最大的一位。許王猷知其事後,因利益原因出席了俞君弼的葬禮。
不僅如此,許秉義託許王猷邀請朝中文武百官前來參加弔唁,起初百官不恥,認為此人不過最多是皇家的一位御用匠人,哪裡能承的起百官合喪行禮。但許王猷一語命中人心道:凡弔唁者,一品得千兩,二品得八百,五品得五百!此言一出,朝庭眾人欣喜萬分。
適得文武百官前來弔唁,令俞君弼的葬看起來禮極為宏大,許秉義也在暗自竊喜,因為所邀請的朝廷重臣盡數而達,讓與其相爭的義子義女心中極為忌憚,同時也對其背後隱藏的勢力充滿疑惑。眾子女及親戚迫於壓力,也是對他怒不敢言,從而徹底失去了對財產爭奪的權利。
喪禮畢後,眾人退場,許秉義順理成章地將俞君弼的遺產飽入私囊,這筆買賣對於他來說是極為可觀的,對於朝中大臣來講他們也是極為樂意,並且做了一件順水推舟的事。但百密而一疏,一位石匠的葬禮如此宏偉,早在京城的街頭巷落肆意傳播開來。
三、弔唁後的結局
乾隆皇帝在聽過事情的緣由之後惱怒成兇,敕令鄂善前去嚴整調查。鄂善在朝中是威信頗高的一位皇帝親信,既得此信任重任便立即前往核查。 卻不知早在其被任命過後,就已經使得風聲走漏,在百官之中迅速擴散。
眾人深知鄂善行事,在他來俞君弼家中核查之前便將當日弔唁的拜帖撤回或者直接銷燬。一陣心驚膽戰之後,眾大臣本以為相安無事,但鄂善在俞君弼家中查詢到了交易記錄,並且透過各處走訪,調查了各大臣的活動時間以及事件安排,他將所得證據一一擺上檯面。
乾隆看著跪拜著的朝中大臣,心中失望至極,一群官位仕途顯赫的眾人居然貪圖金銀錢財向一名石匠叩拜,實在是有損於宮廷體面。但畢竟涉及人員廣,因天下還要用人共事,乾隆也只得草草發落,對外也只稱:皇恩浩蕩。
鄂善在徹查完此事後,收到了乾隆的高度讚揚,並且厚賜了他各類榮譽,在這期間,乾隆同時也希望百官能夠以此為戒,向鄂善這種行事正直,果斷,忠善的工作態度砥礪前行。
四、總結
所有的事情並非乾隆如願,俞君弼事後的數月,一張彈劾的奏表零落到乾隆案前。彈劾是面向鄂善的,奏章中表明,鄂善在俞君弼喪禮案中受賄白銀萬兩,對於乾隆皇帝來說,這張彈劾表是令他難以置信的,但經過調查以及鄂善的親自口供不可否認的確定了這一事實。
自此,乾隆悲痛欲絕,賜死了鄂善後,此事終於告了段落。其實,俞君弼的死亡使得百官前來弔唁,眾臣實際目的是很明顯的,是為了金錢資產,但這滿朝文武罷工參加喪禮的行為實際與乾隆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乾隆對貪官的寬容,一方面也影響著朝中風氣,尤其是對和珅的大度,直接刺激著其他群臣百官。人心大都朝向“做官為財”的行為態度,不僅僅是因為俞君弼案而引起的一場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