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威海灣口的劉公島,面積只有3.15平方公里,雖然不大,卻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見證者,它是中國近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也是中日甲午海戰的始發之地。
劉公島孤立海上,有著非常獨特的人文景觀,被稱作“海上桃園”。另外,從地理位置來說,其軍事價值又非常重要,素有“不沉的戰艦”之稱。也正因如此,英國人從1898年起強行租佔了劉公島,使之成為了英國的海軍基地,直到1940年11月方才歸還,強佔時間長達42年。
本組圖片拍攝於1902年,為當年在島上的英國人所拍攝,取景地多在島上的東村。
因為劉公島孤立於陸地之外,英國人最初稱之為“孤島”。當時的島上有兩個村莊,分別叫東村和西村。本圖是當年東村原始的模樣,崎嶇不平的村道兩邊是石頭壘砌的民房。一群當地的百姓顯然是被攝影者的鏡頭所吸引,紛紛向同一個方向張望。
和上圖為同一場景拍攝。當兩名英國人走在村街上的時候,原本躲在房門內張望的老人和孩子紛紛走出來,似乎和英國人在交涉什麼。在街道的盡頭,可以看到更多人的身影。
一名戴著山東傳統圓氈帽的老人正在村街上表演口技,旁邊一群孩子專注地看著他。在貧窮的生活當中,難得有這樣開心的一幕 。
這裡是一戶村民的家門前,壘砌牆壁的巨石體積很大,使得房屋顯得非常古拙。一些孩子正在附近玩耍,婦人們穿著臃腫的棉衣在看護著他們。
低矮的茅草屋前種著一棵枝繁葉茂的小葉朴樹,樹下臥著兩條耕牛,一側的山牆前站著兩名男子。現在劉公島上還存有兩棵樹齡近二百年的小葉朴樹,不知其中有沒有這一棵呢?
和上圖在同一場地拍攝,畫面上兩名男子再次出現在鏡頭中。這麼多的牛說明當時島上很多人在下海捕魚的同時,還從事著農業生產。
在東村附近的一片空地上, 成群的小孩子正在比賽跑步。貧窮的生活對於這些小的孩子來說已經習以為常,再苦難的童年也有片刻的歡樂時光。
一名光著膀子的男子在井邊石頭上搓洗衣服,為了幹活方便,將辮子纏在頭上。常年的風吹日曬使他的面板黝黑,他手中所洗的可能是他唯一的一件上衣。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當時劉公島上的很多村民還以打漁為生,漁船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工具。解放後,因居民多次遷移,已經沒有原著居民留在島上了 。現在島上的居民早已不再從事漁業生產。
一處庭院的地面上堆放著很多方木,兩名男子正在拉動鋸子將其加工成木板。旁邊的中式房屋前掛著寫有英文的招牌,可能是一座商鋪或旅館,很顯然,其服務物件主要是那些來島的外國人。
三官廟位於劉公島東村東側, 坐北朝南,廟內供奉著三尊石刻的“天神” 。在廟觀的一側,立有兩通石碑,其中一通上面刻有“軍肅民安”字樣,後被砸成兩段不知所蹤,而廟觀也早已不存。
靜謐的民居,水平如鏡的池塘,幾隻鴨子正在水上游弋, 這是一幅典型的鄉村風景畫,也是119年前劉公島東村的真實風貌。
1918至1920年間,東村進行了大面積改建,當地的很多房子被改建成這種中英合璧式的風格。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東村,此時從前那些古樸的傳統石屋再也尋不到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