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不易,您的點贊和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哦~)
導語
從今年1月份開始,夫妻申請離婚的都會面臨“離婚冷靜期”,是指提出離婚後的三十天內可以撤回離婚登記。而新規實施以來,確實有一些夫妻在這一個月內修復了婚姻關係,衝動型離婚率有所下降。我們不免感慨,現在的年輕人結婚和離婚都未免有些草率。
現在很多大學生畢業後直接被家裡安排相親、結婚、生子一條龍,缺乏自由戀愛或許是現在離婚率高的原因之一。這讓一部分人不禁嚮往民國時的學生戀愛——男女平等、追求自由,事實果真如此嗎?民國時的婚戀能逃離“現實”的魔咒嗎?
學校成為學生追求戀愛自由的場所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學生大量接觸西方的新思想,國外民主平等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也表現在他們對待戀愛和婚姻的選擇上,而學校則為男女間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場所。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女子沒有上學的權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是其生活常態,女性自然就喪失了擇偶方面的主動權。而自從1897年經元善創辦中國第一所女子學堂——中國女學堂以來,越來越多的女子得以進入學堂,20年代男女同校的推行更是讓青年男女間的交往成為可能。
在現代婚姻觀念的洗禮下,學生們被其平等尊重的兩性關係、自由包容的戀愛選擇所吸引,自發地舉行自由結婚演說會、帶頭舉行文明婚禮,甚至有學生秘密結婚以向傳統制度宣戰。
男女關係是個人間的私事,不是國家和社會所應干涉的問題,婚姻法實行男女絕對平等,給婦女最大限度的自由,使男女的權利和義務平等。
這是《新青年》上刊登的文章,旗幟鮮明地打出“男女平等”、“解放婦女”的口號。在這種輿論宣傳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女性向雜誌投稿訴說婚姻、情感問題,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營造了大膽追求戀愛自由的社會環境。
婚姻不是為了傳宗接代,而是追求個人幸福
在封建社會,婚姻的目的是為了傳宗接代,個人的幸福根本不在考慮的範圍內。而民國男女學生則不同,他們在結婚時考慮的是選擇“精神伴侶”,而非單純的“生兒育女”。比如20世紀30年代徐超群對成都大中學生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男、女生結婚的第一目的都是“尋求精神安慰”。
我們知道,古代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結婚雙方在成親前甚至沒有見過對方。這種擇偶方式到了民國就被學生摒棄,他們主張由自己選擇結婚物件,或退而求其次和父母進行商量,都體現了學生追求個人意志的伸張。
那麼學生有什麼具體的擇偶標準呢?就年齡來看,男女都將25歲作為最佳結婚年齡,偏向於“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就職業要求來看,男生對女性職業沒什麼要求,女生則希望丈夫從事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男女都希望結婚物件有一定學識、身體健康。
由此可見,民國時青年男女的擇偶觀和現在已然十分接近,學生們都渴望找到一個“靈魂伴侶”。
社會和學校“嚴防死堵”男女學生接觸
於情於理,學校都應該是學生自由戀愛的最佳場所,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不然。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中學生戀愛有礙學業和身體健康,他們巴不得實行男校、女校制度,但五四以來男女合校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潮流,社會則開始“嚴防死堵”學生間的正常交往。
這一點倒和現在不謀而合,都是“嚴禁早戀”的態度,不過態度可比現在嚴格得多。當時有家長聽說某校有自由戀愛的風氣後,寧肯中斷孩子的學業。
初則少數女學生,醉心歐化,主張自由結婚,偶一失足,遂不自惜而放蕩無歸矣。
家長持如此態度,學校為了招收學生、立足於社會,也不得不向社會輿論做出讓步,對男女學生的接觸採取防範措施。比如私立大夏大學就有規定:男生不能進女生寢室。但考慮到男女間的渴慕之情,每年專門設立了一天作為寢室開放日。於是在開放日前就出現了女生連續幾天打掃裝飾寢室、男生翹首以盼的奇觀。雖是一件趣談,但男女生之間難以正常交往的情況可見一斑。
實際上,就算是學校放開此種限制,男女生也很難突破自己內心的藩籬。民國正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即使是身處接觸新思想前沿陣地的學生群體,也很難完全脫離傳統觀念的束縛,畢竟現在觀念迂腐陳舊的也大有人在。
男生苦於不敢表達對女生的正常愛慕,就算大膽表達,大多數女生的第一反應也會是“為什麼獨獨是我”的恐慌心理,甚至有女同學將男生的求友信公佈在報紙上。男生不能充分尊重女生,女生的戒備心過重,都導致男女學生間的交往表現出一種謹小慎微的態度,甚至是“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
可以說,社會環境的嚴苛、學生內心的守舊都嚴重影響了男女間的正常交往,就算有學生敢於自由戀愛結合,最終很多還是逃不過“現實”的魔咒,屈服於傳統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迫下。
結論
民國時的普遍適婚年齡在17-20歲之間,正好是學生們求學的年紀。但正如上文所說,輿論環境的限制、學校的防範、思想的守舊都導致學校無法為學生提供自由的戀愛場所。
實質上這也正是民國新舊交替的社會特徵的特寫,這種“新”與“舊”之間的錯位導致原本應該是神聖自由的戀愛被汙名化。而那些敢於向舊制度宣戰的學生最終大多都面臨兩種下場:或是利用自己的堅持讓父母妥協,這部分當然是少數,或是在舊制度面前低頭,被安排結婚、離家出走、甚至是殉情的都大有人在。
參考文獻
譙珊《民國時期青年學生擇偶觀考察》
王印煥《試論民國時期學生自由戀愛的現實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