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獸志(三)
請繼續跟隨文字行走於南非野外吧。我在這裡遇到了兩種“狗”,更確切地說,它們的名字裡都帶有一個“狗”字,但它們絕非“狗狗”。似狗非狗,名為狗,一種跟狗毫無關係,一種在兩百萬餘年前就與“狗狗”分道揚鑣,它們從未被馴化過,卻都是遭遇過醜化的頂級獵手。
斑鬣狗
初見斑鬣狗,你會以為那是一隻大狗,但立於扁平頭骨後方的大圓耳朵立即否定了這一想法。而她的分類則與狗完全撇清了關係——貓型亞目,靈貓下目,獴超科,鬣狗科。寬大的鼻子將雙眼遠遠地隔開,鈍圓的吻部形成一條長長的弧線,營造出一種似笑非笑的表情。短而密的黃褐色鬃毛沿著頭頂一直爬到背部前端,立在幾乎和頭部同粗的長脖子上。身披灰色的斑點皮毛,在土坡上看起來過於灰頭土臉。她的前肢比後肢更長,讓整個身體形成一個斜坡,小跑起來時頭頸上下起伏著,似乎後肢已承受不了沉重的頭顱——灰頭土臉,似笑非笑,遇到危險時會發現“咯咯咯”的怪笑聲,難怪它總是在電影、童話中擔任反派。
確實,它們圍攻獅子,將豹子趕到樹上,搶奪獵豹的獵物,這一系列勾當都在這種極其惱人的笑叫聲中進行,因此人們記住了這種聲音,併為它打上了無賴的標籤。斑鬣狗在西方文化和非洲民間傳說中都不怎麼受待見。前者把它們描述成醜陋的膽小鬼,後者則認為它們是貪婪又貪食,愚蠢而野蠻的危險生物。但不要忘了,同樣的行徑,我們擁有“勇敢”“正義”形象的獅子相比鬣狗有過之而無不及。
斑鬣狗巨大的頭骨內,上下第三前臼齒呈結實的圓錐狀,這對圓錐在閉合間會產生80公斤每平方釐米的巨大咬合力,比花豹整整高出40%,雄踞陸地第一。斑鬣狗能咬開直徑7釐米的長頸鹿腿骨。用於切肉的牙齒靠在臼齒之後,不會因咬碎骨頭而變鈍。有力的顎肌和頭部特殊的穹隆能有效地防止頭骨在咬合間受傷。然後切肉斷骨雙管齊下,從獵物的皮毛到骨頭,統統嚼碎,全部消化。它們以其最高效的獵物利用率、靈活變通的合作方式及廣博的食譜當之無愧地位列非洲草原上適應性最強,最成功的獵手之一。
非洲野狗(犬)
體型如德國牧羊犬大小,面部從眼睛到吻部也跟德牧有些相似,頭頂那對長而大的橢圓形耳朵卻將二者劃分開來;它們披著雜色的毛皮,細數皮毛的顏色——黑色、棕色、白色和橙色,就像某幾種田園犬雜交的結果;比灰狗還頎長的四肢說明這是一種擅長奔跑的動物。把非洲野犬跟非洲大陸上任何一種動物放在一起,它們都無法在外形上取勝。可就是這麼一種不漂亮的動物卻有著漂亮到令幾乎所有頂級掠食者側目的捕獵成績——這恐怕算是世界上捕獵成功率最高的動物之一。
在奧卡萬戈三角洲,非洲野犬成員們在捕獵前集合在一起,但並非每次集合都意味著出發。成員透過用類似打噴嚏的鼻息來“表決”。如果雜色狼領袖首先打噴嚏表態,成員中只要有3只以噴嚏響應,便可以啟程;如果成員先打噴嚏表態,只要有超過10只成員響應,也可以啟程。
它們就像一隊身著迷彩服的叢林戰士,身手矯捷又訓練有素,組成高度組織化的獵殺部隊。雜色狼白天出征,悄然無聲地跟蹤獵物(一般為中等大小的羚羊類),瞄準時機,加速。獵物開始逃命,雜色狼群窮追不捨(最長可達1小時),以極大的耐心,極強的耐力,保持40公里的時速(最高可達60公里)追擊,根據獵物的大小採取變通的戰術。
捕殺獵物後,雜色狼表現出了其他群居動物鮮有的“用餐禮儀”。它們沒有一哄而上,爭搶戰果,而是將獵物“打包回家”,待做母親的領袖享用後,其他成員才開始進食。一個月後,幼崽可以吃肉了,此時領袖會允許其他成員接近孩子。“用餐禮儀”完全本著愛幼的“美好傳統”,幼崽先吃,然後是領袖,其他成員總是等到最後。我想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動物兼具無華的外表和有趣的“靈魂”,一定非非洲野犬莫屬吧。“野犬”二字或許讓這種非洲大陸上極度瀕危的生靈不受待見,它們現在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雜色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