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當了縣丞嫌官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這是《解人頤》中的一段話。文章以輕鬆詼諧的語句講述了一個道理,警戒世人:人生中無止境的貪心和慾望終不可取,唯有做到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方能行穩致遠。
毋庸諱言,慾望是人的本能,人人都有慾望。但如果慾望過重,不加束縛,必將為慾望所害。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有位國王為感謝多年服侍的僕人,便對僕人說:“你儘管向前跑,只要在日落之前繞一圈回來圍到的土地全部送你。”僕人欣喜若狂,不停地向前跑,就在太陽西落時分,他終於繞完一大圈返回原地,卻也因此累死。這便是慾望過重的惡果。一旦想得太多,奢望得到太多太好,結果往往是連自己也賠進去了。可見,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慾望。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貪如火,不遏則燎原。”戰國時期,魯國的宰相公孫儀非常愛吃魚,不少人便提著魚前來找他。但不管是相識的還是不相識的,交情深的還是交情淺的,一概被拒之門外。公孫儀解釋說:正因為愛吃魚,才不能收別人送的魚。假如收了別人送的魚,就得為人家辦事,辦了出格的事,就可能丟掉官職,不僅送魚的人不會再來了,連自己用來買魚的薪俸也沒有了,到那時還能吃到魚嗎?《清朝野史大觀》裡也記載,道光年間,刑部大臣馮志圻酷愛碑帖書畫,但他到外地巡視絕口不提此好,以防人投其所好。一次,有位下屬獻給他一本宋拓碑帖,馮原封不動退回,有人勸他開啟看看無妨。馮說,這種古物乃稀世珍寶,我一旦開啟,就可能愛不釋手,不開啟,還可想象它是贗品。
正常合理的欲求,是進取之基、事功之梯、動力之源,但錯誤的欲求會讓人貪婪、膨脹,走向錯誤的道路。面對各種誘惑和紛擾,一旦陷入貪慾,勢必走向歧途。北宋宰相呂蒙正為官清廉,史料記載,當時朝中有一官員為巴結他,欲進獻給他一枚古鏡,又怕呂蒙正不肯接納,於是請呂蒙正的胞弟為之說合,稱此鏡乃一寶物,能照方圓二百里。呂蒙正聽到後哈哈大笑說:我這副臉面不過才一個碟子大小,哪裡用得著能照二百里的鏡子。呂蒙正以開玩笑的方式言明自己不貪戀寶物的志向。
古往今來,戒貪止欲、艱苦奮鬥的事例不勝列舉。共產黨人的楷模焦裕祿、孔繁森、楊善洲、牛玉儒等,他們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自愛精神磊磊落落處世,乾乾淨淨律己,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錚錚誓言,深受百姓的愛戴。實踐證明,一個人只有管住自己的慾望,常懷律己之心,甘於清貧,守住清貧,才不會在“糖衣炮彈”面前敗下陣來。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管束慾望,當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自覺秉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操守,把“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當作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來追求,遠離低階趣味,不為物累、不為名惑、不為利誘,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 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