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詩大多晦澀難懂,最主要的一個因素,便是引用了大量的典故,以至於其詩很難懂;為此讀李商隱的詩一定要細讀,再結合一些典故,才能夠真正理解詩作所要表達的意思。當然這也是李商隱詩作的風格,即使是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其中的也是蘊含了禪意,特別是後期的《北青蘿》。
李商隱晚年從外地回到故鄉,開始潛心創作,用極大的熱情描寫人世間的一切,以及個人對於現實的感悟,正是這種細膩的描寫,還有深刻的思想性,使得後期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具有思想性。《北青蘿》便是那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詩語言凝練,卻又是富於蘊藏,層次清晰,透過高僧的一席話,使得詩人突然之間有所悟,於是在這首詩中重點表達了個人對於世界的感知。
青蘿是一種很不起眼的植物,在各地都能夠見到,一般生長在懸崖峭壁間的石壁之間,李商隱以這種極不起眼的植物為詩名,其重點並不在於描寫植物的獨特的個性,更多的是透過與一位高僧與之交談的經歷,從而進一步地闡述了生命的意義,還有對於現實世界的認知,這種獨特的描寫風格,讓整首詩有著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果讀懂了,一定能夠從中受益匪淺。
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獨敲初夜磬,閒倚一枝藤。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
李商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詩人,晚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才華橫溢風度翩翩,只是可惜生不逢時,由於其所處的時代戰亂不斷,再加上內部形成了兩大派系,而詩人正是夾在其中成為了政治犧牲品。儘管李商隱並沒有被貶的經歷,可是大部分的時間在外地擔任幕僚,並沒有受到重用,這種特殊的經歷,其實與被貶外地,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使得其晚年依舊悲憤交加,而在這首《北青蘿》一詩中,很明顯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大智慧,在聽了高僧的一席話之後,突然放下了一切,有一種大徹大悟之感。
整首詩先是描寫個人的情緒,還有尋訪高僧的經過,最後透過與高僧的交談,從而重點突出主題,那就是對於現實的理解,還有一種思想上的昇華。李商隱在沒有遇到高僧之前,內心是很傷感,可是在聽了高僧的一席話之後,突然之間有所悟,認為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應當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夠重新定義自己,才能夠更加的快樂,生活才會有意義。
首聯先是由景入情,描寫了周圍的環境,還有尋訪高僧的過程,看上去好像寫得很普通,不過應當要結合下面的詩句,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夕陽西下,一輪殘陽,開始慢慢西落,並一點一點地落入崦嵫山中,我一個人在趕路,為得就是去尋訪一位居住在茅草屋裡的高僧。這兩句相對來說比較好理解,只要知道其中的“崦”是什麼意思就行,崦嵫山在甘肅境內,指的是太陽落山的地方。
頷聯和頸聯則是交相呼應,在前面的兩句中,依舊還是在寫路途中的景色,但是在後面的兩句中,則又是講述了詩人與高僧交談的經過,並且寫得極為詳細,這一點與李商隱此前的作品有點不太一樣;樹林裡落葉紛紛,天氣已經開始逐漸轉涼,不知道僧人到底居住在何處?沿著被寒雲遮蔽的山路,彎彎曲曲,走了很長的路。直到夜幕降臨之後,高僧在茅草屋裡獨自誦經,閒適地靠著一枝青藤與他交談。
這首詩最絕的是尾聯,在這兩句中包羅永珍,詩人在與高僧交談之後,在精神上獲得了昇華,由此對於現實的感知,還有對於生命的體驗,突然之間比此前要更加的深刻;“世界微塵裡,吾寧愛與憎。”大千世界裡的一切都很渺小,每個人都微不足道,我還去談什麼愛和恨呢?儘管並沒有直接表達出來,在最後一句中留下了空白,但是卻把讀者帶入到了詩人營造的意境中。
李商隱在這首《北青蘿》一詩中,正是以個人的生命體驗,還有對於現實的感知,從而重點表達了一種精神上的昇華。如果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可能會覺得很一般,但是隻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自然能夠從中體會到那份深刻的禪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