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帝:“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敵人,往往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就如清朝瞭解明朝,清朝的順治帝,對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評價最為中肯。
然而,朱元璋越來越多的黑料被人挖了出來,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恆案、藍玉案。朱元璋的黑料,永遠是圍繞著明初四大案,以屠戮功臣為核心,進行著無窮無盡的抨擊。然後,在文官的筆下,朱元璋順其自然的,就落下了殘暴的名聲。
朱元璋:被歷史所誤解的殘暴,駕崩那天,全國百姓都哭了
朱元璋,開局一個碗,功成大明朝。乞丐出身的朱元璋,歷盡千辛萬苦,在元末的亂世中,從一無所有,到建立大明朝,其中的辛酸,不足為外人道。有別於同樣平民出身的劉邦,朱元璋這位皇帝,是一點享受的心思都沒有,是明朝除崇禎皇帝外,最勤政的皇帝。
有感於元朝的滅亡,朱元璋深知,一個國家的基礎就是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官員如果貪贓枉法,種得因在民,最後結的果終會報在朱明皇室身上。因此,朱元璋親自制定刑典《大誥》,其目的是為了讓百姓懂法,讓百姓檢舉貪官汙吏。
“朕出是誥,昭示禍福,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減一等,無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觀為戒。”
朱元璋下發《大誥》時說過,每家每戶都必須要有一本《大誥》,有大誥的,犯罪最減一等,沒有《大誥》的,犯罪罪加一等。並且,朱元璋還將《大誥》加入了科舉之中,作為官員的考核標準。
為了讓百姓人人都懂《大誥》,朱元璋在大誥中配上了圖冊讓百姓更好理解。甚至,朱元璋還讓官吏到百姓家中,一一講解。《大誥》究竟是什麼?為何朱元璋要這麼費盡心思的推廣。
《大誥》第59條,鄉民除患,朱元璋賦予了鄉民擒拿貪官汙吏的權力,但凡有阻攔的,斬首示眾。第34條,民拿害民官吏,任何人都不得阻攔,阻攔以族誅治罪。在《大誥》中,還有很多限制官員貪贓枉法的法令,這裡面的每一條,都是經過朱元璋深思熟慮後,為了保護百姓而制定的。
《大誥》一出,官員納妾、貪汙、辱民等等都不能做,輕則處死,重則剝皮實草,株連九族。也因此,洪武時期的官,是封建王朝最好的官,也是封建王朝最苦的官。
後來,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查處不法。明初四大案,涉及的內容太多,只能說,涉案人員,沒有一個是乾淨的。就說胡惟庸,他的兒子讓車伕駕著馬車,在城內賓士。結果,出車禍了,兒子死了,胡惟庸為了洩憤把車伕給殺了。胡惟庸其他貪汙受賄,結黨營私的事不說,這件事可以參照現在,該不該死?
而這,並不是個例,像李善長,也有貪汙,也有枉法。這些都不是個例,但他們都是大明的功臣,貪贓枉法怎麼了,欺壓良民怎麼了?
在洪武時期,前期當官的都是功臣,都是應該在打天下後享福的。享福,朱元璋不阻止,但害民傷民就不行。而後來透過科舉當官的,都是一心為民的好官。否則,哪個敢把腦袋別在褲腰上去上任,工資還低得可憐。
朱元璋殺功臣是洗不掉的,在朱元璋死後,史官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大誥》被藏了起來,春秋筆法也被用了起來。在明朝史官的眼中,士人天生高人一等,功臣即便貪贓枉法也該被厚待,所以,朱元璋成了殘暴的代名詞。
在朱元璋駕崩那天,全國百姓得知訊息,不一而同都哭了。百姓身處底層,雖然大部分不識字,但也有心,自然知道這個皇帝好不好。但可悲的是,到了今天,一心為底層百姓著想的朱元璋,竟然被冠上了殘暴的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