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尖上有夥人
在1629年底的時候,幾十名英國富豪在劍橋進行了一場秘密會議,這些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是清教徒,在會議上他們達成一項協議,出錢買斷馬薩諸塞灣公司中非清教徒股東的股份,把馬薩諸塞灣公司變成一個純粹的清教公司,以便在北美大陸建立一個清教殖民地。
在這些人中,有一個人叫約翰.溫斯羅普,曾經參加過巴貝多(位於西印度群島)的殖民活動,但是後來又回到英國(也許是寧當雞頭不做牛後)。
這次的他賣掉自己的莊園獲得了5800英鎊來參加這次行動,這在當時是一筆大錢,建立普利茅斯的全部花費都沒有這麼多。
不過在財大氣粗幾十人中,他的出錢並不最多,但是裡面很多人都不願意放棄英國的溫柔鄉去新大陸冒險,即便是去也不會第一批去,要一切都有一個基礎了再去,所以作為唯一有海外殖民有經驗的大股東在沒有什麼競爭的前提下被選為總督。
1630年,1000多名清教移民分乘11艘船,前往馬薩諸塞灣。在裝備了28門大炮的“阿貝拉夫人號”的甲板上,約翰.溫斯羅普的海上步道中有這樣一段被反覆引用的名言:
“我們將成為山顛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視著我們;因此,如果我們在實現這一事業的過程中辜負了我們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這樣幫助我們,那麼,我們終將只給人們留下一個故事併成為全世界的笑柄。”
這次講演被作為“美國偉大”和“上帝與美國”這兩個概念的起源,在今天,當美國的總統決定去波斯灣“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讓某個第三世界國家“民主化”的時候,也會用同樣的語調來講演。
為什麼是清教徒如此勇往直前地跨過大西洋去殖民?難道上帝在製作清教徒這種產品時加入了某種“專利成分”?
真實的答案是,這裡面沒有任何秘密。因為只需要考察清教徒的經濟地位就知道,他們是最佳移民人選。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在哪個時代不存在現在這種大部分人都宣稱自己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情況,每個人都要信奉一種宗教,加入一種教會,非黑即白。
清教徒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幾乎英國所有的農業資產階級和半數以上的工商業資產階級都不同程度上,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充當清教徒。
而要移民北美,需要支付一筆並不便宜的路費,併購買武器和第一年的補給品,所以窮人缺少移民的財力;而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是要冒各種風險,並忍受單調的生活,所以非常有錢的人都留在英國的花花世界裡享樂;第三,英屬北美被證明沒有貴重金屬,也沒有阿茲特克和印加哪種大帝國可以進行搶劫,所以渴求暴利的冒險家們都不把它當作目標;第四,英屬北美最有價值的是土地、漁業資源、以及木材和毛皮,這些都要進行細心的經營。綜合以上四條,就會發現,在英國社會里,最適合移民北美的都是清教徒——渴求更多土地的富農們,渴求更多發財門路的工商業者,這些人在英國都是清教徒。
實際上,清教徒是早期移民北美的最主要群體,整個英屬北美從南到北到處是他們的身影。即便是標榜天主教信仰的馬里蘭和自稱貴格派偉大試驗的賓夕法尼亞,都不得接受這裡主要移民是清教徒這樣一個事實,因為如果拒絕清教徒就找不到合適的移民人選。只有弗吉尼亞依仗先走一步的優勢,可以拒絕清教徒移民。
同樣如果你明白這個事實的話,那麼自然就對所謂的——清教徒的為了尋求宗教淨土而跨過大西洋的神話看的一清二楚了。在這場清教徒的移民運動中,所謂宗教情結只是為了緩解因變賣家產、穿越大洋進入完全陌生的大地上,而在在經濟和生命上所承受的風險,提供一種心理按摩以減緩精神壓力。
這些清教徒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發財,在馬里蘭和卡羅來納,清教徒移民和其他的非清教徒移民一樣,渴望成為奴隸主。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當地的居民成分不太“純粹”,清教徒們都被其他壞鄰居帶壞了。
但是接下來的一個例子一定會讓所有的“清教徒fans”啞口無言,在1629年的時候,也就是和馬薩諸塞殖民的同一時期,另一支清教徒在英國大富豪皮姆(後來內戰期間的議會領袖)的投資下,前往加勒比海靠近中美海岸的一個小島,這個小島後來被被用一個典型清教徒名字命名“普羅維登西亞”——羅德島和巴哈馬群島也有這樣的名字,這個詞在清教徒的理論裡是一個很“玄”很神聖的名字——代表天意和預定,但是這些清教徒在這個神聖和天意的小島上,卻作出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他們很快發現這裡土地和氣候適宜,而且位於的航道附近,於是他們引進黑奴經營種植園並從事海盜活動,直到他們被西班牙人趕出去為止。
或許就像晏子所說的“桔生淮南則為桔,桔生淮北則為枳”,由於水土問題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