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讀過桃花源記的故事吧,裡面的人因為戰火躲進深山桃花源中,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直到幾百年後才被人所發現。
而我們近代其實也有這麼一個桃花源,那裡的居民在明末時期躲進深山,一直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直至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八路軍聶榮臻師團在建立根據地的時候才被發現。
而聶榮臻率領著他的部隊,來到這裡看到裡面的人都穿著明朝的衣服,說著一些並不通俗的方言,這個時候野山坡的遺民,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已然變了模樣。
本期呢,小編就帶你們去看看這個地方。看看這些明朝遺民到底有怎麼樣的故事,與我們的解放軍又會產生什麼有意思的事。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現在有名的五a級風景區“野三坡”。野三坡地處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處,對於我們現在河北省地界,屬於華北地區,那裡在當年屬於平西根據地,是歷史悠久的抗戰老區,大家過去常常聽的《白毛女》就是在那裡創作的。
其實,這個地方在以前就是一個道路不通的絕地,尋常人根本不會住在這個地方,關於野三坡,我只能說它的歷史典故很多。
是一部生動的教科書,裡面也常常流傳著一些歌謠,甚至有很多愛情的傳說,引人入勝,吸引無數人去探尋。據傳黃帝創造《黃帝內經》的時候,就是在這裡發現。
這首歌謠就是對野三坡最真實的歷史寫照,在明代初年的時候,燕王朱棣奉旨掃北時,路至野三坡地界,看到了一隻松鼠在樹上捧著堅果對著他敬禮,如同賀壽一般。
朱棣哈哈大笑,說道此地的走獸都有如此禮數,更何況人民,哈哈大笑走了,遂頒恩詔免除丁糧。至今野山坡也還有受著皇封的說法。
直至明朝覆滅,清軍入關,燒殺搶掠,一些人就逃到了野三坡這個地方隱居。
到了清代,因三坡人民不服管治,又是明朝的遺民,清政府即對這裡人民施加壓力,不納三坡人民進入科舉之內 ,取消求得“功名”的權力,這才有了“野”的說法。
畢竟在古代,是屬於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人追求的就是那一份功名,可見,野三坡在清廷的眼中,只是一個黑戶。
野三坡的百姓也看不上清廷給的功名,於是都穿上明朝的古老服飾 ,盤著復古的頭髮,就這樣就這樣生活著。
又因道路不通,地處荒僻的絕地,遂不與外界聯絡,漸漸地,幾百年過去,也無人問之。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日軍全面侵華,華北地區已大片淪陷,八路軍只好在深山之地來開創根據地,組織廣大民眾來進行抗日。
期間,聶榮臻率領著八路軍來到了一片山區,地勢十分險峻 ,道路崎嶇,也不像有人的樣子,正當毫無發現的時候,一名同志激動地喊著,這裡有人,這裡有人。
聶榮臻一看,只見一個大山坳裡面竟然密密麻麻分佈著十幾個村子。
進了村子之後,就被眼前的一幕嚇了一跳,這裡的人都穿著古舊的衣服,講話口音也和現在人說得有些出入,好像還有古文。
後來一交流才發現,他們都是明朝末年逃到此地,300年未曾與外界聯絡。他們還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問八路軍是不是反清的隊伍。只不過等到八路軍說了很久,他們都不相信清朝已經滅亡了。
後來跟他們慢慢講起了之後的歷史,講到了日軍侵華的事情,這裡的老百姓一聽是倭寇,個個都異常憤慨,想我堂堂華夏,豈能被如此彈丸之地小國所欺辱,一個個想都加入了八路軍的隊伍,為抗日戰爭獻出一份力量。
野三坡在成為八路軍抗日根據地之後,人民積極響應,眾志成城,一起為抗日做出貢獻。在他們看來,無論中華處於哪朝哪代,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都是炎黃子孫,都願意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做出一份貢獻。
英勇的野三坡人民在我黨八路軍的號召下,根據黨的指揮,創立了三坡子弟兵營。經歷了許多艱苦的戰鬥,犧牲了很多戰士,留下了許多卓越的戰績。其中以雞蛋坨五壯士最令人激動人心,為此而振奮。
1943年12月,日寇大隊長服部平一率日軍第79師團,向著紫河口兇猛撲來。
近千名日軍企圖消滅駐紫石口的第七團,副排長李連山帶著8班的10個戰士,奉命在雞蛋坨打阻擊,雙方激戰了半個多小時,大部分戰士在交戰的過程中犧牲。
後來陣地上只剩下李連山和劉榮奎、宋聚奎、邢貴滿、王文興等五人,已然窮途末路,五個人英勇地跳下了二十餘丈的山崖,全部壯烈犧牲,寧願犧牲也不要成為敵人的俘虜,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英雄讚歌。
野山坡人民的不屈不撓,堅強與敵抗爭,從明朝一直到了抗日戰爭時期,600年的歷史。可以說,他們是明朝最後的堅守者。
後來在我黨的教育引導之下,這些人成為了抗戰的一份子,為抗日戰爭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為我們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的故事也流傳在聶榮臻先生的回憶錄裡,為我們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