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首都北京是一座古都,在歷史上曾經多次作為封建王朝的都城,其中就有距離我們最近的,也是中國最後的兩個封建王朝——明和清。明朝最早的都城設立在南京,等到明成祖朱棣即位的時候,他認為自己原本的封地北京更加適合作為王朝的都城,同時也能夠抵禦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於是將都城遷往北京。
要建都必然就要營造宮殿,而明成祖時期修建的宮殿,就是之後明朝、清朝數百年間宮殿的基礎,也就是紫禁城。在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故宮開始作為博物院向外界開放,普通人也有機會一睹當年皇家內苑的風采。
在故宮中游覽,我們能夠感受到數千年來中國傳統建築智慧的凝結,能夠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血汗創造了一個怎樣偉大的奇蹟。中國傳統的建築不追求“高”而追求氣魄的宏大,站在那些大殿的門前,我們能夠感受到當年皇家的威儀究竟能夠帶來怎樣的一種壓迫感,這裡的存在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故宮中,我們時時刻刻都能夠見到那些珍貴的文物,它們和建築本身一樣都是歷史的遺留。比如在建築的前院和後院,我們都能夠見到一些銅製的大缸,這些大缸平時能夠收集雨水,在關鍵時刻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比如不慎失火時,這裡就是救火的就近水源。
現代建築與火災
中國的傳統建築主要是木材,因此會格外注意防火,這對於大家來說當然都可以理解。而我國古代那些特別需要防火建築,比如藏書閣之類的地方,會專門用磚石結構修建,因為相對於木材來說,磚石比較不易燃。
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建築材料也逐漸改革,人們除了天然材料以外,開始更多地使用人造的材料,比如鋼結構、水泥、合成板材等等。不過不管建築材料怎麼改革,防火都是重中之重。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防火措施在不斷改善,但是我們的生活中相對於過去也有更多的“火源”。或許有人會覺得,現在的明火使用明明更少了,火源怎麼會更多呢?其實,火災隱患往往在那些我們不怎麼注意得到的地方,比如用電。
電器引起的火災是現代社會中最常見的火災原因之一,使用不當、故障和短路、過久使用等都有可能造成火災,而這些火災往往發生在我們沒有注意的時候,十分危險。除了用電之外,天然氣、菸頭、蚊香等也有可能引起火災。
為什麼現代建築也十分易燃?
我們有時候會在新聞上看到一些關於火災的報道,往往驚訝於在現代社會中,火災造成的損失依舊觸目驚心。現在消防救援的響應已經十分迅速,但大火之後的建築往往還是只剩下一層空殼,甚至還會垮塌。
為什麼這些由鋼筋混凝土建成的建築在失火時,火勢的蔓延速度依舊很快呢?又是為什麼會最終垮塌呢?在講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除了修建建築本身的材料以外,還需要注意建築的內部都有些什麼“內容”。
我們的房子自然不可能只有一個“空架子”,在內部還需要有硬裝、軟裝等很多物品,這些物品中有很多材料都是易燃品。就拿我們一張普通的辦公桌來說,其主要是由木材、膠水製成的板材製成,這兩種都是有機材料,因此也十分易燃,稍有不慎便會燃起熊熊大火,更不要說各類紙張等“一點就著”的雜物了。
除了傢俱和雜物之外,裝修中的很多部分也都是易燃的,比如吊頂、保溫材料、窗簾等等,這些都是很容易就會被大火吞噬,並且成為火焰“養料”的物品。
高樓火勢蔓延的原因
現在我們的城市越來越發達,許許多多的高樓大廈也修建了起來,其中不乏高達數百米的摩天大樓。這些大樓在起火的時候,火勢往往會比普通的樓房蔓延速度更快,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按理來說,這些高樓的建築材料應該是完全的鋼筋水泥,都屬於無機物材料,並不易燃,其內部陳設也和其他的房子是差不多的。其實,這要涉及到摩天大廈本身的設計,會讓火勢迅速向上蔓延,看起來就像是整棟樓都起火了一樣,非常恐怖。
摩天大樓在設計的時候往往採用筒形設計,這樣能夠最大化地利用建築內部空間,同時又可以讓建築本身保持堅固。但是這樣的設計也存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建築內部會有大量的豎向管井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各種各樣的向上的直筒型管道,比如通風管道、樓梯間、電梯井等等,這些管道中幾乎沒有什麼阻隔。
我們知道火焰的溫度比較高,而熱空氣會因為比較輕而不斷向上。當火焰燃燒起來的時候,它就會迅速向上竄去,最終形成可怕的大火。
因為高樓本身比較封閉,因此只能夠透過開窗的方式來保持通風。這些窗戶平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火災的時候也成為了火焰本身的一個“出口”。因為火焰的燃燒本身需要氧氣,因此窗戶的部分就成為了火焰“前進”的方向。
窗戶上的玻璃是在極端的溫度變化下非常容易爆裂,因此火焰會順著窗戶竄出並向上燃燒,再透過上一層的窗戶繼續引燃窗簾、吊頂等易燃物,讓火勢變得更大。而且最讓人難以防備的是,即使明火沒有直接燒到物品,只要當時所處空間的整體溫度達到了燃點,那麼也是會讓物品起火的。
火災對於高樓的威脅
除了會易燃樓內的各種物品之外,火災對於大樓建築本身也是具有很大威脅的。在震驚世界的“9·11”恐怖襲擊中,美國的世貿大廈雙子樓就因為飛機撞擊引起的火災,而在一分鐘之內完全垮塌成為了一片廢墟。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產生?這是因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本身確實很難燃燒,但是卻會在受到火焰的炙烤之後失去承重能力,這個性質被稱為建築材料的耐火極限。比如說作為承重主體的鋼結構,暴露在火焰中大約十五分鐘就會達到耐火極限,世貿大廈也就是這樣垮塌的。
因為有了一系列火災、襲擊的教訓,因此現在的建築在設計的時候都會規定各部分的耐火極限數值,比如作為一級建築的高層建築,其主要承重的部分要求達到3小時的耐火極限,也就是說暴露在明火之下三個小時之內不會失去承重能力。
同時,高層建築也必須有自動噴淋裝置,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裝置能夠及時滅火,一方面也是因為高層建築“別無選擇”,因為消防部隊現有的裝備是沒有辦法從外部到達高層區滅火的。因此在遇到火災的時候,處在高層建築內部的人員需要積極自救。
生活中的防火與逃生
火災是無情的,我們誰都不想這種事發生在自己的身邊。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絕大部分的火災都可以透過正確的防火措施和安全制度去避免,比如充分注意安全用電、安全用氣原則。
在無人看守的情況下不要讓廚房爐灶一直開著,吹風機、電熱棒等電器不能夠長期執行,插線板等電器不要亂接亂拉,不要超過用電的限額,住戶長期離開的時候需要將家中的電器全部拔下插頭等等。相信在充分注意這些能源安全之後,建築物的火災隱患會大大降低。
天有不測風雲,如果我們不幸遭遇了火災,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自救?首先如果是比較小的、可以控制的火災,那麼我們要合理、靈活使用建築物中配備的滅火器材,比如滅火器、滅火毯等等。
如果火焰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控制範圍,那麼就應該馬上報警並撤離建築物,不要貪戀財物。在火災中,很多遇難者都不是被燒死而是被煙塵窒息而死的,因此我們在撤離的時候需要儘量俯下身子,因為煙塵會集中在空間的上半部分。同時,電梯也是十分危險的,因此即使是在高樓上,我們也需要透過樓梯有序撤離。
結語
人類和動物當初產生本質上的區別,其中的一個理由就是人類學會了用火,並且用它來烹製食物、驅趕野獸、獲得光與熱。但是我們能夠利用火焰,並不代表我們在生理上並不畏懼火焰,高溫還是能夠輕易地帶走人類的生命,因為我們在本質上還是一種地球上普通的生命。
就像是我們的科學技術一樣,火焰能夠成為我們的工具,但是也是一種無情的“殺手”,我們絕對不能夠輕視火災的危害,需要時時刻刻注意,不要讓殘酷的火焰奪去我們寶貴的生命。
不過總體來說,人類的建築技術還是在不斷進步的。為了讓那些易燃的有機材料變得更加安全,人們將有機和無機材料結合在一起,研製出了各種複合材料,能夠汲取兩種材料的優點而克服那些缺陷,充分體現了人類的智慧。相信在今後,人們還能夠繼續對這些材料進行改良,讓效能和安全性兼而有之,改善人們的居住環境。
同時,人們對於生活中的火災隱患也在努力克服,比如研製出更加安全的電器、插座、線路,更加安全的爐灶等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鑽研和探索精神,我們的生活才能夠變得越來越好,人類文明也繼續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