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說法。每逢亂世,中原地區總免不了被這些邊緣化的部族所侵襲,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東夷和南蠻逐漸被中原文化所同化了,而剩下的西部和北部直至清代也沒有安定下來。中原王朝數千年來最大的邊患,往往都是西部和北部勢力所造成的,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室的實力和影響力逐漸衰弱,戎狄也加快了向中原地區發展的步伐。
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華夏各諸侯國互相吞併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支線存在,那就是華夏各諸侯國與邊緣部族國家爭奪領土的生存之戰了。
戎狄這個稱呼始自周代,是華夏政權對中國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統稱,在這之前他們往往被被稱為諸如鬼戎、析支和渠搜等等。其餘從上述稱呼就可以看出來,位處中原沃土的華夏人,對苦寒偏遠之地的外族有一定的蔑視,在全球各地這種現象都很普遍。
其實戎狄並不是單純是遊牧民族,他們也有著相當發達的文明,甚至不亞於華夏文明。戎狄活動區域的自然條件,雖較黃河流域要差一些,可也相當肥沃了。他們活動的區域大約在今河北、山西、陝西諸省北部以及寧夏甘肅一帶,這些區域的自然條件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出現大面積的破壞現象。
盤踞在此的眾多戎狄部族,除了常規的遊牧狩獵外,隨著時代的發展,戎狄部落逐漸走向農業定居生活。甚至部分戎狄部落,還發展出了自己的國家,比如太行山脈區域的中山國。
當時代從西周邁向東周後,戎狄勢力迅速擴張,其強盛程度令失去統一指揮的華夏諸侯國深為震恐,即使是即使晉、齊等大國也對戎狄的侵襲束手無策,畢竟當年周都就是被犬戎等部落攻下的。
當時戎狄中的北戎、山戎分佈在今河北和遼寧等地,而姜戎、陸渾之戎本在今甘肅一帶。甚至在周代核心區域南面,也有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存在,戎狄的活動範圍不僅在西北區域,甚至深入到了黃河流域,魯國西境也是戎人的活動範圍,當年若站在衛都城牆上眺望,戎人村落的房屋和旗幟都清晰可見。其實上述情況對晉國而言根本不值一提,春秋時期隨著秦國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戎狄人被迫遠遁到晉國附近,當年晉國的外圍都是戎狄人,故《左傳》說:“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且有不少晉公和晉國公族都有戎狄血統。
由於周王室的實力和影響力大不如前,諸侯國之間不可避免地爆發兼併戰爭,故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諸侯國較以前有了較大發展。且實力強盛的些許諸侯國,為了獲得更高的政治地位,紛紛透過“尊王攘夷”的方式來整合各諸侯國,由此華夏增強了對邊緣部族的作戰能力,致使不少戎狄漸被華夏所誅滅。比如晉國消滅赤狄、白狄大部,西戎部族被秦國吞併,甚至出現了齊國滅萊夷、楚國吞併眾多濮蠻小國的現象發生。
春秋時期說是千國並立,其實也可以算是晉、楚、齊、秦這四個諸侯國的鬥爭史,其餘國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不知眾位讀者,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國時期,為什麼突然多出來一個強國呢?(魏、趙、韓三國可以算作晉國的簡易加強版,畢竟在戰國前中期,三晉的實力名望足以讓其餘諸國仰望的。)
春秋時期的燕國除了始祖召公外,之後的歷任國君幾乎都不為人知,幾乎都不留於史冊,召公以下九世無名無諡無年份,燕惠侯以下有諡有年份無名。在春秋各諸侯國中,除了燕國存在這種現象外,恐怕沒有第二例了。更讓人唏噓的是,燕國始祖召公還是周文王的庶長子,這在高度重視封建禮法制度的西周是極不尋常的,哪怕是位處東南的吳國和被中原視作蠻夷的秦、楚兩國,在國君的名諡制度上也比燕國要強一些。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恐怕與西周時期的山戎大入侵脫不了關係。
山戎部落起初是活躍在西北的,當時被稱為西羌,以遊牧為生的牧羊人部落。當黃帝東進中原時,些許西羌部落跟隨而來,沿北洛河流域遷到黃河北岸的山西晉南及河北等地。夏商兩代,這些東遷的西羌人就在黃河北岸土地上繁衍生息。直到周代商後,這些西羌人被迫離開故土來到燕山一帶,名稱也由原來的西羌改為了山戎,以林中狩獵為生。
山戎部落中孤竹國自誕生之初就,就孕育出了發達的文明,在商代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孤竹國就是北方大國,是灤河下游渤海之陽(海陽)最早的王族封賞制諸侯國。且據文獻記載,商代時期的孤竹國就是禮儀之邦、文明之邦。
近些年來,在唐山市灤南縣就出土發現了大量帶有玉文字的玉璧、玉圭、玉鉞、玉冠等文物,據科學考證這裡就是當年孤竹國的國都,孤竹國的核心區域由於背山面海,致使孤竹國既有鹽鐵之利,又有出海之便,是整個北方和東北地區人們聯絡中原的咽喉所在。而山戎聯盟的另一支部落,則以養蠶、剝繭、編制技術聞名於世,由此可見山戎的勢力有多麼強盛了。
其實周王室之所以會設立燕國,就是期望燕國能抵擋住不時南下侵襲的山戎部落,不過燕國在西周和春秋時期,並沒有成功抵禦住山戎的劫掠。在燕桓侯時期,燕軍被北方山戎打得丟盔棄甲,後來燕國甚至被山戎逼迫到遷都避禍的程度了。齊桓公即位後為圖謀霸業,決定將各自為政的眾諸侯聯合在一起,共同尊勤周王並討伐戎狄,至此才將燕國從覆滅邊緣拯救了回來。
在西周、東周前期和春秋時期的山戎勢力極其強盛,屢次南下攻伐燕國、鄭國甚至齊國,尤其是處於抵禦山戎入侵前線的燕國,不得不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如何抵禦山戎入侵上,根本無暇進行改革。這也是燕國長期落後的原因之一,畢竟領土都快保不住了,又談何治理改革呢?
正由於當時北方的山戎長期南下,故燕國自上而下都習武備戰,致使燕國尚武之風遍及朝野。長此以往,燕國的武德相當充沛,且國家的重心都放在了武備上,歷任燕侯都有尚武的傳統,就連燕國的眾多貴族都是軍事統領。這種情況既是燕國的弱點,也可以說是燕國的強項了,燕國只需要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就可以輕鬆稱雄了,這與秦國的秦國類似。也正是由此,燕國在樂毅改革後就比較輕鬆地攻下齊國七十城了。
燕昭公在位時,為了雪齊國滅燕之恥,決心勵精圖治,振興燕國。燕昭王即位後,透過築黃金臺千古買骨等行為,得到了樂毅、鄒衍和劇辛以及其他眾賢臣。其實燕國的統軍大將除了樂毅外,還有一人值得一提,這個人就是秦開了。
秦開早年曾被北方遊牧族所俘虜,不過萬幸的是秦開頗受東胡信任,而秦開則藉機掌握東胡的風土人情、軍事地理等情況,以備將來回國之用。後來秦開找到機會離開草原,回到燕國,素有識人之明的燕昭王很快就任命秦開為大將,令其訓練兵卒和伺機討伐戎狄。後來秦開也不負眾望地為燕國擴地兩千餘里。
燕國秦開的北伐戎狄加上趙國、秦國長期的北上,最終導致了戎狄在戰國末期的衰落滅亡,殘餘的部眾隨後也加入到了東胡和匈奴之中,在兩漢時期南下中原的遊牧民中,就有這些戎狄殘餘部眾的後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司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