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
據統計,胎兒在娘肚子裡平均要呆280天,這是人生的起始點。
這段日子裡準媽媽特別幸福,有丈夫愛,受公婆疼,而小小的胎兒人之初,如在宮殿裡生活,一門心思只管生長髮育,直至呱呱墜地。
人生走到頭,除了猝死,或罹患不治之症,一般走向終點的老人,因機體老化,而自然終結者,據調查平均是281天。
這是人類的自然規律,謂之,人生兩頭的10個月,一個是朝陽,一個是落日。
如何安放人生最後10個月,坦然走過自己的終點, 這個命題越來越引起社會與家庭的重視。
一、機能退,自理難,誰來照顧?
一般上了年紀,身體機能如同一部老舊的機器,執行好幾十年,不是這裡磨損,就是那裡鬆動,多多少少都有些毛病。
人老腿先衰,這時的老人走不動,看不清,做不了飯,下不了床,退化成嬰幼兒時期,一切都要依賴他人。
上一代人,因為多子女,如小區裡的傅老太就是個有二子三女的老人。
她80歲時老伴過世,尚能獨立生活,可過了米壽(88歲),她走路腿腳發軟,時常頭暈,也查不出什麼器質性的毛病,就是病怏怏的不想動。
結果5個子女,每天一輪,風雨無阻來伺候老孃。他們自嘲,我們是末代集體孝子。
逢年過節還有孫輩來探望,傅老太也喜歡熱鬧。9個多月後她無疾而終,安然過世真是有福之人啊。
可現在即將踏入耄耋之年的人,都是“只生一個好”的家庭結構。
一對中年夫婦,尚在職,還帶娃,哪有時間管雙方的爹媽?
能有電話,微信做個互動就不錯了,更多的要求,爹媽也只能憋在心裡口難張。
若是到了生命倒計時,誰來照顧,成了個生活大難題。
送養老院,老人不願意;居家僱保姆, 放心不下,難斷情。
好在現在有許多街道都開設了社群護理。範圍非常廣泛,有保健服務,慢性疾病病人管理,康復服務,其中就有社群臨終服務,向臨終病人及其家屬,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各類身心服務。
老人與家屬應該及時瞭解各類資訊,多與居委會和社群街道溝通。
只是現在老齡化社會,此類服務人員往往跟不上需求,僧多粥少。但畢竟是一條可接受的道路,相信今後此路會越走越寬廣。
二、別忌諱,早做打算,爭主動
最近聽見鄰居張老伯與黃大媽在爭吵。
起因是黃大媽埋怨張老伯做甩手掌櫃,家務百事不管,家中物件放在哪都不知道,自己先走了,怕你一個人就要受苦了。
張老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船到橋頭自然直,再說,現在生活多方便,我可以學會點外賣,上網購物,凍不著,餓不死,怕啥?!
黃大媽很生氣,“最好讓我走在你前面,那就好,誰先走,誰福氣”。
這句話倒是點醒夢中人,人老有個伴,知冷知熱,哪怕啥事都不做,不是還有個喘著氣,能說上話的人在身旁,就不那麼寂寞了。
老了,最怕是孤獨,每天枯坐,哪個都去不了,比牢籠還可怕,坐牢還有監管在。而獨居者得一人面對一日三餐,四季更迭,好多煩心事。
2009年,有個外地來滬獨居的老阿姨,猝死在家中,兩年未被發現,因為外來租房者沒有在居委會做過登記。
鄰居們以為是樓上人家養鴿子的糞臭,而她因為離婚子女都與丈夫過,竟無人來電詢問過,直至修外牆的工人發現,這才引起重視。
現在上海不管本地還是外來者,凡是獨居老人,居委會都有登記在冊,有樓組長負責聯絡。
但是也曾有一個月內發生三起獨居老人猝死的事件,或洗澡摔倒,或突發腦梗,因為子女疏於聯絡與探望,幾天後才被鄰居發現。
所以,獨居的老人,首先不要怕麻煩子女,得定下規矩,每週一探一通話,或在家中裝上探頭,這是為防止意外,也是人之常情的反饋。
彼時,你牽他的小手長大,如今他就該將你來牽掛。這是孝道,也是傳承。將來,他老了,孫輩們也會效仿。
若真是到了臥床起不了,俗話說,長病無孝子,該送養老院、護理院的,老人就別固執了。
最好老人的經濟獨立,身邊有積餘,讓銀行的錢數,變成實實在在的陪伴護理你走向終點的買路費。
三、清醒地對待終老,尊嚴地面臨死亡
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但很多人在臨終之時記識模糊,動彈不得。
進了ICU,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管子,僅靠呼吸機維持生命,都有種生不如死的痛苦。
有個住 ICU病房的老爺爺曾說過,“我現在覺得自己能上趟廁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所以未雨綢繆,老人們生前就需要立好遺囑。
目前看來,獨生子女或兩個子女的老人居多,錢財上並無大爭議。
所以除了錢財遺產之歸屬外,還得思考如何把自己這份身體來安放。
聽說上海一家養老護理院的一位老人,就在生前寫好做公正遺囑:在確診絕症,或心肺功能極度衰竭時,要求家屬不要開刀,不要鼻飼,不要切喉,不要上呼吸機,他要體面的,有尊嚴的與這個世界告別。
這是老人自願的選擇,希望我們都是無選擇地哭著來到這個世上,得有選擇地笑著離開這個世界。
我父親就是做了很好的安排。
他是從寧波來滬的移二代,家裡本來親戚就少,而我又是獨生女,他就不希望開追悼會,因為單位和自己的居所搬動很多,人事變遷也多,與其被人千篇一律的歌功頌德一番,不如自己把後事全辦了。
他自寫1500個字的悼詞,影印了幾十份送寄給親朋好友(那時沒有微信),說明情況。
收到父親來函的人,無不為他的“創舉”大為驚訝與讚歎。
有人很感動,前來拜訪,探個究竟,問個所以然;有的外地朋友提筆回信來問候;也有人贈詩贈畫,更令他感動的是,許多人補充了他的“悼詞”中遺漏的先進事蹟……
那段日子,父親高興得如同孩童般,“我把身後事放在身前辦,親耳聽到了各方面對我的評價,多少好啊,現在我可以心煞眼閉地走向另一個世界了”。
他還立下遺囑,不開追悼會只辦個簡單的家人告別會就夠了。“你們生前對我的好,我知足了,我要海葬,我13歲從寧波逃難到上海,現在過世後,讓我的魂魄迴歸大海,飄向故鄉吧”。
父親最後是突發心梗而死,享年86歲。
結語:
人生的終點,如同燭火慢慢熄滅,生命列車緩緩駛向黑暗的隧道之中,需要有10個月的離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