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顯示器技術不斷提升,而價格日趨合理,很多看起來曾經遙不可及的產品和技術變得大眾化了,比如2K、4K解析度、廣色域與精準色彩,當然還有玩家朋友們關注的144Hz甚至更高的重新整理率等等。同時顯示卡缺貨漲價、主機板CPU記憶體正在換代也是缺貨漲價,硬碟過時不降價,高速SSD太貴……,反正如果有錢升級,“添”臺顯示器是好選擇。
顯示器的壽命那是真長,所以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是新增顯示器而不是更換,那麼,想要兩臺一起用的話,更窄的邊框肯定就是剛需了。不過,別看現在顯示器的邊框普遍很窄,即使想要“微邊框”,可選範圍也挺大,其實裡面貓膩還是挺多的,作多顯示器使用的時候,影象邊界寬一點或是窄一點,實際體驗可能就相差很多了。
這裡要先要說明,小編推薦大家選購微邊框的時候關注一個額外的特徵,那就是必須薄,僅僅比螢幕表面高出薄薄的一“層”殼體甚至與螢幕完全齊平最好。對視線沒有遮擋的設計才適合多顯示器組合,特別是三顯示器或更多組合時,絕對比凸出的邊框好得多。
其實“微邊框”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小編建議大家關注邊框實際寬度在1cm或更小的型號。如果想要使用影象擴充套件模式顯示同一幅畫面甚至玩遊戲,那更要小於0.5cm體驗才比較好。不過這裡有個問題,很多所謂的微邊框顯示器,除了能看到的物理邊框之外,其實“面板”內也有個框,就是螢幕的黑邊。
如果廠商不像上面那樣老老實實地把黑邊也算作邊框標出,我們還可以用幾乎所有顯示器都會提供的寬度資訊算一下。已知顯示器尺寸,也就是實際顯示部分的對角線長度,單位為英寸。根據勾股定理,目前最主流的16:9規格顯示器中,對角線的平方(Y平方)=高的平方(81X²)+寬度的平方(256X²)。
再根據1英寸=2.54釐米的換算,我們可以計算得到如下的顯示器尺寸與寬度資料。
然後我們只要用外部寬度-顯示寬度,就能得到兩側邊框的總寬度了。例如標註寬度為61.2cm左右的27英寸顯示器,物理寬度比顯示面積寬度大1.43cm左右,說明每側的寬度+黑邊為0.715cm左右,符合我們的微邊框定義,多屏顯示效果不錯,但要擴充套件顯示的話,影象撕裂就有點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