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dài huān),亦被稱作塔斯馬尼亞惡魔,身形與小狗相似,食肉動物,全身黑色,胸部和臀部往往帶有一些白毛,整體看上去像是一隻萌萌的大老鼠,分分鐘讓人有一種想擼它的衝動。
但請不要被它可愛的外表矇蔽,一項關於哺乳類動物噬咬能力的分析指出,相對於體積而言,袋獾是現存噬力最強的哺乳類動物,分分鐘可以咬碎骨頭和靴子。這樣鐵齒銅牙的小惡魔在遭遇攻擊時會發出臭味,並配以刺耳的叫聲。一種慫狠慫狠的感覺撲面而來,像極了社畜的我們,抱住胖胖的自己。
至於為何被叫做“塔斯馬尼亞惡魔”,這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名字的字首屬於自報家門,類似於來自哪裡的小誰。塔斯馬尼亞是一座心形島嶼,陸地面積6.8萬平方公里,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角約240公里的外海,是澳洲自然生態保護最完善的地區,全島40%面積被列為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或世界自然遺產。
塔斯馬尼亞是一座心形島嶼
作為與大陸隔離的獨立島嶼,塔斯馬尼亞擁有豐富而獨特的動植物資源,袋獾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物種之一。因此塔斯馬尼亞成了他的字首。至於惡魔,作為食肉動物的一種,難免有些小怪癖,當地居民飼養的家畜也是它們偷食的物件。但實際上袋獾奉行機會主義,比起捕獵活物它們更愛吃腐肉。進食對袋獾而言是社交活動,它們通常會在進食時發出刺耳的聲音。有時12只袋獾一起進食,叫聲在數公里外都能聽見,再加上袋獾夜間活動的習性,當地居民經常被他們可怕的尖叫聲嚇壞,因此稱其為小惡魔。別看袋獾小小隻,但是脾氣可不小,愛打架,爭地盤要打架,分食物要打架,求偶爭寵也要打架,儼然一個醋罈子。就這個暴脾氣也對得起“惡魔”的稱號。
消失3000年後重返澳大利亞大陸
袋獾是袋獾屬中唯一未滅絕的成員,於2008年被列入瀕危物種名單,現今只分佈於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州。由於袋獾曾對塔斯馬尼亞島居民飼養的家畜造成威脅,因此當地政府曾允許居民獵取袋獾。直至1941年袋獾被正式列入保育類動物,狩獵行為才停止。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袋獾數量回升到正常水平,但天有不測風雲,1990年代末,袋獾面部腫瘤病嚴重影響到袋獾的數量。這種病變的癌細胞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致死性,不到十年間,袋獾種群的數量銳減80%。如今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正進行一系列工作,以減少這種疾病對袋獾的影響。令人欣慰的是,袋獾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漸演化出抗癌基因,這也為人類抗癌提供了新方向,好樣的小惡魔!
五週大的塔斯馬尼亞惡魔喬伊裹在毯子裡
3千年前,野生袋獾在澳洲大陸上滅絕,只有塔斯馬尼亞島上僅存的25000只,動物保護組織“澳洲方舟”在過去的10年中一直致力於保護該物種。最近,“澳洲方舟”和全球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將26只塔斯馬尼亞惡魔放歸至400公頃的野生動物保護區,這些被放生的袋獾屬於澳洲方舟的培育計劃,透過人工培育來壯大“小惡魔”隊伍。它們的壯大將有助於控制獵殺其他瀕危物種的野貓和狐狸的數量,重新平衡森林生態。作為食腐動物,它們也可以幫助保護周圍的環境免受疾病汙染。“雷神”克里斯赫姆斯沃思也參與到這次小惡魔迴歸自然活動中,並努力喚起人們對“塔斯馬尼亞惡魔”的關注。希望配合著2月袋獾的繁殖季,這些小惡魔可以繁衍出更多的小惡魔,讓這種珍惜的小動物永不消失!
為了提高小惡魔們知名度,全球野生動物組織號召世界各地的孩子給其中四隻“塔斯馬尼亞惡魔”寶寶寄電子明信片,他們分別是膽小鬼倫尼、冒險大王麗莎、愛吃鬼思凱蒂和時髦的傑克森。看了這組狠萌狠萌的照片,你有沒有心動!
獨享澳洲人的愛
袋獾是澳大利亞的標誌性動物。塔斯馬尼亞的國家公園、野生動物機構均以袋獾為標誌,而其澳式足球聯賽代表隊不僅以袋獾為標誌,甚至取名為“塔斯馬尼亞惡魔隊”。在國際最廣為人知的袋獾參照形象可能是華納兄弟的樂一通動畫劇中的角色塔斯(Taz),塔斯的外貌和袋獾甚為相似,這個動畫片在九十年代播出,當時還是蠻火的,中國的小夥伴們貌似知道的不多,動畫片講述塔斯一家的故事,類似於動畫片版的《家有兒女》。
如今,全球物種滅絕的平均速度已比過去1000萬年間高出幾十到幾百倍。自史前時期以來,野生哺乳動物的全球生物量已下降82%。將野生袋獾放歸自然,是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一步,也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深刻檢討,希望更多的瀕危動物可以壯大隊伍,長長久久地陪人類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