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傳統醫學包括馬來醫學、中醫學、印度醫學、順勢療法及伊斯蘭醫學等。雖然在華人的帶動下,中醫藥與針灸在馬來西亞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但這兩者目前仍未被納入醫保,且馬來民眾對於中醫藥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針對這一情況,在科技部國際培訓“中醫藥臨床實踐與研究進展高階研討專案”的支援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趙靜教授團隊與馬來西亞醫療領域相關專家,就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與傳播進行研究,並撰寫相關文章,建議透過推動中醫立法,提高民眾認知度,著重教育與培訓、開展國際科研合作等方式更好地推動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
針灸備受重視,教育推動中醫藥發展
中醫藥在馬來的發展早有淵源。公元前1至公元2世紀,中馬兩國已有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五至馬六甲,帶去了肉桂、大黃、茯苓等大量中藥,除此之外,還帶去了一批中醫,如著名醫家匡愚。15世紀以後,隨著馬來移民潮的興起,大量中國人口湧入馬來,中醫藥也以其獨特的療法和療效在馬來得以傳播。20世紀20年代,馬來出現了專門的中醫中藥組織機構,最早的是麻坡中醫研究所(1924年)、雪蘭莪杏林別墅(1925年)、霹靂藥材行(1925年)及檳城中醫聯合會(1928年)。此後,馬來先後成立的中醫藥組織曾超過40個,分佈在各州。
針灸作為中醫藥的主要形式,在馬來的應用較為廣泛。馬來政府也推薦針灸這種非藥物治療,並曾在一段時間規定針灸相關的盈利被豁免個人所得稅。2014年,馬來共有15家醫院提供中醫針灸等治療,其中針灸科治療痛證及中風備受重視。然而2015年,政府開始對中醫包括針灸醫療收費徵收6%的消費稅。
隨著針灸使用的增多,針灸研究在馬來也隨之開展。2011年,傳統和補充醫學委員會的9項研究當中,有1項便是關於中醫針灸或馬來按摩對中風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當下,馬來中醫師或針灸師如果進行研究,可向該國衛生部下屬6大國家健康機構諮詢或尋求幫助。
教育是中醫藥在馬來傳播與發展的一大助力。目前,馬來傳統和補充醫學教育可分為兩類,即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訓。2009年,馬來的中醫教育由民辦轉為政府認可的傳統醫藥高等教育。2013年,馬來華人醫藥總會宣佈整合馬來西亞中醫學院、柔佛中醫學院、吉隆坡中醫學院等院校,成立中醫藥大學,推動了傳統中醫藥學術教育的發展。
隨著傳統中醫藥立法呼聲的提高,馬來私立高等院校紛紛建立起政府承認的中醫藥專業。目前,國際醫藥大學、英迪學院、南方大學學院、拉曼大學等7所高校已成立或正在籌建中醫藥高等教育專業,旨在培養專門的中醫藥人才併成為本土中醫藥人才的搖籃。
此外,馬來政府對中醫藥等傳統醫學施行“醫”“藥”分別管理。對於醫務人員(包括醫生與藥劑師),政府統一進行管理。對於中藥材的經營,則受馬來西亞藥品管理局(DrugControlAuthority)的管理。目前,經該國衛生部承認的組織機構分別為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馬來西亞中醫總會(前馬來西亞中醫師公會)及馬來西亞中醫師暨針灸聯合總會。馬來的中醫師要想取得執業資格,需要成為其中一家組織機構的會員,並在該國衛生部統一註冊。
在推廣與發展中醫藥方面,上述中醫藥組織始終積極推動中醫藥在馬來的傳播與發展,在爭取立法、開展教育、普及宣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醫藥尚未納入醫保、民眾接受度不高等問題有待解決
趙靜團隊指出,納入醫保和提高馬來民眾的認可度將是中醫藥在馬來西亞進一步發展必須應對的挑戰。過去30年,在馬來華人華僑與專業組織的努力與推動下,中醫藥特別是針灸和中藥,在提高療效的同時也豐富了治療形式,已經得到越來越多馬來民眾的認可。然而,一方面,中醫、針灸的病種以慢性病、終末期疾病為主,診療費用均不在醫保涵蓋的範疇內,需要病人自費,這使得中醫行業服務物件受限。因此,馬來民眾不斷呼籲將中醫、針灸納入醫保,並提呈相關議案,雖然引起了上層管理人員的重視,但目前仍未成功。另一方面,由於中醫藥治療需要自費,多數民眾基於經濟原因無法體驗中醫治療,加之馬來西亞主流醫學及其他傳統醫學從業人員對中醫藥尚有排斥,也影響了民眾的接受度、認可度。
中醫藥科學研究在馬來也有待開展。近年來,在中馬雙方共同努力下,中馬兩國在中醫藥領域的科研合作得到了一定的推進。然而,由於馬來西亞法案施行時間尚短,中醫藥科學研究雖得以開展,但由於中醫從業者對科研設計與要求不熟悉、缺乏經驗,加上科研資金短缺、整體研究環境不佳等問題,相關中醫藥研究開展得依舊十分有限,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也很少。
此外,目前馬來中醫人才仍處於緊缺狀態。雖然7所高校開設有中醫本科專業,但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學生臨床輪轉見習和實習基地較少等問題。另外,由於經費及教職人員有限,多數大學教師身兼多職,難以擴大招生規模。再加上馬來中醫師、針灸師未能與西醫師獲得同等地位,也影響了招生規模和生源。
將中醫學向“非華人”族群推廣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馬來西亞擁有規模龐大的華人族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始終作為馬來經濟、文化和教育的中堅力量。這也是中醫藥在馬來發展的重要基石。
將中醫學向“非華人”族群推廣,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將在東南亞地區產生巨大的示範效應。擴大文化交流與影響,提高民眾的認知度,從而進一步呼籲衛生部提案,爭取馬來西亞政府對中醫、針灸立法,將其納入醫保範圍,最終推動中醫藥在馬來的進一步發展。
馬來西亞的華人圈具有十分堅實的中醫學受眾基礎。正是基於這一背景,目前,在馬來國內中醫院校進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培訓的年輕群體日益增多。已經開展臨床工作的華人醫生也頻繁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種短期培訓專案。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馬來中醫學教育的不足。
隨著中馬兩國的交往交流不斷增加,廣泛的學術交流可為馬來提高中醫水平提供新途徑。對此,趙靜團隊建議,強化中醫學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如透過與中國院校聯合辦學的形式,提高醫學生及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同時,可以在目前中醫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中醫教育的投入,增加中醫師資的培養力度,甚至可從中國大陸引進優秀的中醫人才,推動馬來中醫藥的發展。
趙靜團隊認為,中國作為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憑藉與馬來西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的獨特優勢,是促進馬來西亞中醫藥科研發展的“最佳合作伙伴”,可透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開展中醫藥國際合作專案,引進先進、完善的中醫藥科研理念與科研人員,從而提高該國中醫藥研究的水平和高度。
“馬來西亞中醫藥的發展過程,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傳統中醫藥療法不僅在養生保健方面,還作為疾病治療的主要替代療法之一被該國人民喜愛。馬來西亞的中醫藥發展雖然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但正逐漸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可以展望,隨著馬來政府對中醫藥文化的重視和支援,以及中醫藥文化在馬來西亞不斷得到認可和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醫藥能夠憑藉其自身的優勢,在馬來西亞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趙靜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鼎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