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4月,漢景帝決定聽從恩師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隨即吳王劉濞舉兵謀反;最終,此事演變成影響了兩漢歷史發展的“七國之亂”。
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恐削地無已,因發謀舉事。
提起這一段歷史,大家一定耳熟能詳且如數家珍。
青史君相信:對於在此期間所發生的種種是非對錯,每位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見解;比如,晁錯死的冤不冤?再比如,周亞夫堅持不救梁王的舉措到底對不對?等等等等。
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以前討論過,今天就不在此贅言了。
今天,青史君想要和大家聊的是上文所引述的那句史料:廷臣方議削吳。吳王恐削地無已,因發謀舉事。
請大家注意那個“方”字,它的意思是“剛剛、剛開始”。
那麼,上面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漢廷剛剛開始討論怎麼削弱吳國,吳王劉濞就因害怕利益受損而謀反了。
可能很多朋友還沒有get到青史君的點;那麼,我就再說明白點吧!
對於“削藩”一事到底會演變成怎樣一種局面,其實,在晁錯和漢景帝師徒的心裡,也是沒底的;所以,在向實力最強的諸侯吳王劉濞下手前,他們(景帝和晁錯)先撿了幾個“軟柿子”捏——從公元前152年開始,趙王、膠西王、楚王等諸侯,就因各種罪名,被朝廷削去封地。
及楚王戊來朝,錯因言:“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削東海郡。及前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奸,削其六縣。
很明顯:趙、楚、膠西這幾個諸侯王的利益都切切實實地受到了損害,但他們卻沒有謀反。
其實,想來也可以理解:畢竟被朝廷削去幾個郡縣的諸侯王,依然是人上人,日子同樣可以過得美滋滋,但是如果他們鋌而走險去謀反,那麼,大機率上是要家破人亡的。所以,大多數諸侯面對削藩一事,都選擇了忍氣吞聲。
可是,到了吳王劉濞這裡就不一樣了,朝廷剛剛開始商議怎麼削弱他(還沒實施),他就立即舉事謀反了。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劉邦的預言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已經年老體衰的劉邦(不到一年之後,劉邦就駕崩了),本想著讓太子劉盈代替自己率軍出征。
可是呂后等人覺得,已經身為太子的劉盈,就算打了勝仗,也是賞無可賞;但萬一打了敗仗,他的太子之位卻必然會受到威脅——怎麼算,這都是一筆賠本的買賣,所以,死活不同意劉盈帶兵出征。
最終,沒有辦法的劉邦只好再次披甲上陣。
都如此大的年紀了,還要堅持“996”,劉老闆內心的悲涼,我們可想而知。
這時候,有一個劉姓子侄卻自告奮勇,主動跟隨劉邦平叛;他就是劉邦二哥之子,年僅二十的沛侯劉濞。
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高帝十一年秋,淮南王英布反·····高帝自將往誅之。劉仲子沛侯濞年二十,有氣力,以騎將從破布軍······
雖然,英布的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望著這偌大的東南之地,劉邦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吳楚之地,自古民風彪悍,如果沒有一兩個自家人在這鎮守著,恐怕將來還要出亂子。
可是我們都知道:劉邦半生征戰,是沒有生下幾個兒子的,於是,那個自告奮勇的侄子劉濞被劉邦選中,冊封為吳王,奉命鎮守吳越之地。
事情發展到這裡,就變得有點“玄幻”起來——當冊封儀式完成之後,“越來越相信天命”的劉邦突然心血來潮,召來一位相士給劉濞看相;這一看不得了,那位相士說:劉濞的相貌是天生反骨。
劉邦一聽,心想:這不完犢子了?本來想著找一個自家人,可以看場子,誰知道卻找了個砸場子的!
可是君無戲言!身為皇帝的劉邦又不能因為一句預言,就將自己剛剛冊封的王爵給擼了(政治的嚴肅性)。
於是,他摸著子侄劉濞的後背說道:相士說,五十年以後,東南之地會有人謀反作亂,那個人不會是你吧?!
劉邦停了一下,又說道:不論怎麼說,這大漢天下都是我們劉家的,你在做任何決定前,可要考慮清楚,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吳王劉濞腦袋磕得邦邦想,連說不敢不敢。
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
插一句啊!青史君認為,一生精明的劉邦在這裡走了一步臭棋——如果沒有劉邦自己點名“預言”這一檔子事,或許在吳王劉濞的內心裡,就不會產生謀反的想法。可是,經過劉邦這麼一說,卻等於是在無意間給劉濞的心裡種下了一棵種子。
文帝的助力
然而不論怎樣,青史君相信:當時劉濞說自己不敢謀反,那絕對是真心之語。
因為,彼時的他剛剛坐上吳王之位,對於這偌大的吳越之地,還屬於兩眼一抹黑的狀態;別說謀反,你就是讓劉濞去指揮幾個郡守,恐怕都費勁。
不過,人的野心總會隨著實力的增長而增長的。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由於漢惠帝年僅十六歲,所以大漢王朝的統治權,便毫無爭議地落在了皇太后呂雉的手中。
提起呂后,大家一般會想到的是她將人制成“人彘”時的殘忍,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在呂后當權的那些年,她除了折騰過少數幾個不聽話“刺頭”外,其實這位女政治家並沒有真正地大肆屠戮過劉姓諸王。
而且,在其當權期間,還開啟了一項最為偉大、正確的國策:無為之治(朝廷盡力少插手具體事務,任由大家自由發展)。
當權者不僅不折騰自己,還非常貼心地給政策;這要是不幹點啥,都對不起自己了——由於吳國境內物產豐富,既有銅山,又是海水,所以,劉濞開始大肆招攬亡命之徒“鑄錢煮鹽”,猥瑣發育。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
之所以說劉濞是“猥瑣發育”,那是因為,彼時的大漢國策雖然遵行“無為而治”,但是還沒有到“無法無天”的地步——私鑄錢幣,依然是違法行為。
可是,到了漢文帝時期就不一樣了,這位被稱為中國歷史上“聖君之楷模”的帝王,其實也做過很多“昏聵”之事。比如,他曾經就為了“討好”自己寵臣鄧通,不惜將國家的鑄幣權,下放到民間。
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寵幸,上欲其富,賜之蜀嚴道銅山,使鑄錢。吳王濞有豫章銅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而國用饒足。於是吳、鄧錢布天下。
從此時開始,吳王劉濞可以正大光明地鑄錢煮鹽,不久之後便富可敵國。
小結:到此時為止,吳王劉濞不僅內心被種下了謀反的種子,而且更有了謀反的實力,貌似所有的一切,只欠一股“東風”了。
景帝的逼迫
孝文帝在位時的某一年,吳王劉濞派遣自己的太子前去長安朝賀。
當時同樣是太子的漢景帝劉啟閒來無事,就和自己這位堂兄弟下棋解悶。
兩個年輕人,一邊喝酒,一邊下棋,本來也是其樂融融;可是,後來卻突然吵了起來。
前面我們說了,吳國由於猥瑣發育,早已富可敵國,所以這位吳太子,也就有點財大氣粗的感覺,不把堂堂大漢太子(景帝)放在眼裡,放了很多狠話。
身為大漢太子的劉啟哪受過這氣啊?掄起棋盤直接就砸在了吳國太子的腦袋上,沒成想,酒後的劉啟(景帝)下手沒輕沒重的,吳國太子一下就被打死了。
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
出了這樣的事情,漢文帝很是內疚,便命人將吳國太子厚殮入棺,送回吳國安葬。
吳王劉濞心想,我好好的一個兒子,讓你們給弄死了,現在把屍體送回來,算怎麼回事?就以“天下同宗”的理由,將棺槨送回長安,讓漢文帝處置。
於是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
很明顯,吳王的這個舉動,和現在社會出了醫療事故以後,在醫院門口擺花圈的行為“一模一樣”。
不過,理虧的漢文帝也沒有說什麼。
然而,劉濞卻還是不甘心,他又聲稱自己有病,以後就不能到長安朝拜了。
按照禮法規定:劉濞的這種行為屬於“大不敬”,是嚴重的政治問題;文帝還沒有發話,有關部門就想著要收拾劉濞。
京師知其以子故稱病不朝,驗問實不病,諸吳使來,輒系責治之。吳王恐,為謀滋甚。
劉濞心想,這下玩大了!
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就真正開始為反叛做準備了。
好在漢文帝寬仁,最終沒有真的收拾吳王,所以劉濞謀反的想法也就慢慢地淡了。
但是,青史君認為,事情發展到這裡,其實一切早已註定。
現在,我們在回顧一下整個過程:
公元前196年,劉邦親自在劉濞的內心裡種下了謀反的種子;後來,漢文帝劉恆下放國家鑄幣權,讓劉濞真正有了謀反的實力;再後來,劉濞的兒子又被漢景帝劉啟打死。
到了現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又要分割人家(劉濞)的領地!
如果你是吳王,你能忍嗎?
相關文章連結:
晁錯是冤死的?你錯了,其實他必須死
周亞夫之死:不懂政治的功臣,註定是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