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歷代說起能臣名臣,張居正是明朝第一名臣,他不只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更是在整個官場上留下濃重一筆的大人物。張居正的一生,跌宕起伏,留下了很多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軼事野史,也有許多能夠有證可查的名言警句,還有最為官場人所拜服的為官之道。當然,最為人們所關注的是他一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政績,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以一己之力,推動了改革,在某種程度上還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他雖官居高位,卻並沒有獲得最終的善終,甚至可以用悽慘來形容他的身後事。這種巨大的反差,不僅會讓後人好奇而追尋其真相,也讓人們在探尋中不斷糾正所謂的人性和官場規則究竟如何。
張居正的一生
張居正出生於1525年,卒於1582年,享年57歲。字叔大,號太嶽,祖籍湖北荊州。張居正小的時候,便因為聰慧好學而被鄉里鄉親稱為“小神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居正沒有辜負其聰穎的頭腦,一路讀書做官,在為官之路上說不上一帆風順卻也顯少有大的波折,後來更是成為了帝師,最後成為一國的首輔,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張居正的一生,為官他獲得巨大的官位與權力;為人,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一舉撐起了明朝衰敗頹廢之勢,讓明朝重新迴歸了短暫的輝煌;為民,他主張並執行的改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給老百姓帶去了福利,撬動了經濟的發展,為當時的時政注入了強勁的動力和活力。可以說,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是萬曆時期權柄最為重要的權臣和能臣。
細數張居正的為官進爵之路,主要有幾個關鍵的節點:第一次,是在1567年的時候,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這是張居正正式踏入國家權力核心圈子的標誌。第二次是1572年,這時候,萬曆皇帝已經登基,作為皇帝的老師,張居正被任命為一國首輔。正是在這之後,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被歷史稱為“萬曆新政”,由於是張居正主導的,又被稱為“張居正改革”。張居正被授予太傅、太師,是明代唯一一位在生前被授予這些稱號的文官。一直到1582年張居正去世,被賜予諡號文忠。但是在他去世之後被明神宗抄家滅族,直到1622年才恢復了名譽。這就是張居正傳奇的一生。
作為內閣首輔的那段時間,是張居正為官中最為輝煌、做出事蹟最多的一段時間。據史料所記載,張居正作為文官也有大量的詩歌文章流傳至今。目前有記錄的詩歌共計305首。張居正的詩篇,剛好能夠作為探究他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和為官之路上的真實心路。張居正早期的詩歌創作,基本上能夠還原一位胸懷壯志、要實現偉大抱負的青年形象。真正進入官場之後所做的詩歌,則慢慢的出現了他正對權力仕途的嚮往以及對命運的擔憂與徘徊之情。尤其值得觀摩的主要是在他身居高位之後所做的詩歌,則能夠看出張居正已經深諳為官之道,對上的沉穩睿智,對下的圓滑市儈。張居正的詩歌內容豐富、取材廣泛;而格律上則很少有出格的地方,這也正好契合了他一貫嚴謹的做事風格。
比如他曾說:“懼則思,思則通微;懼則慎,慎則不敗。”是說凡事一定要學會思考,因為思考會讓人能夠想清楚細枝末節的關鍵;細節做到位,還要對事對人有所敬畏,不要輕浮草率,學會謹慎,只有謹慎才能取得成功。還有“君子處其實,不處其華。治其內,不治其外”,說的是,作為一名君子,不僅要有修養有名望,更要有務實的精神;凡事要向內自求,提高自身的修養,切不可斤斤計較身外之物。
最為現代人所流傳的有一段,被稱為是張居正為官之道、謀權之術的代表:“虛予而實取之。示之以害,其必為我所用。欲得其心,莫若投其所好。君喜則我喜,君憎則我憎,我與君同心,則君不為我異。”說的是,虛與實,以小換大、斤斤計較的謀算之典範。表面上要對所求之人許之以利益,而真正的意圖則在於這份小利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回報。在心理上,要對所求之人以拉攏之手段,將對方拉到自己的陣營中來,或以利益誘惑或以利害關係捆綁,務必將其為我所用。而要真正征服他,還要喜歡他的所愛,厭惡他所厭惡的,做到愛好一致利益一致、心之所向皆為一致,對方便會視我為知己。
歷史上與張居正齊名的那些名臣
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姓皇族和士大夫共同執政掌權的王朝,明朝的優劣好壞史學上自然褒貶補益,但對於這位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的改革家張居正,人們對他的才華和貢獻,以及對當時與後世的影響都是持肯定的態度。很多人甚至認為正是由於張居正為官數年,才讓大明王朝在千瘡百孔之下,延續了五十年的繁榮,他所推行的諸多措施讓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暫時穩定了下來,說他拯救了一個王朝的敗亡並不是誇張之說。
當然歷史的多面性,也讓張居正的後世評價有了很多不認可的聲音。例如,人們說他結黨營私,以權謀私。尤其是做了宰輔之後,行事也變得強硬起來,慢慢的朝堂之上成了張居正的一言堂。他為人囂張,生活奢侈,極盡享受奢靡之事。
同為明朝的另一位能臣,也同樣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聲望的,就是大臣海瑞。相比之下海瑞則以清正廉潔而被人們所歌頌。據史料記載,海瑞的生活極為簡樸,據說,一次海瑞母親過壽,海瑞只是買了兩斤牛肉作為慶祝,一度被傳為佳話。在為官之道上,海瑞對於貪官汙吏的查處也是非常嚴苛的。由於他剛正不阿,為人又非常簡樸以至於他在民間與包青天齊名。雖然最高官職只有四品,但由於他剛直的性格,以至於上到皇帝、首輔他都會直言不諱,所以,海瑞雖然官位不高,卻是唯一一位被朝廷樹立的清廉和道德的標杆。
另一位因為變法變革而名垂青史的大官員,王安石。王安石主持的變法,是在宋朝,宋神宗年間。當時的北宋,延續了自建國以來就有的積貧積弱情況,要想要保住宋氏王朝的統治地位,變革是唯一的出路,於是王安石便主持了這次繼商鞅變法之後第二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當然,王安石的變法也沒有順利地進行。他先後兩次經歷了被罷免官職的情況,即使被恢復官職,由於觸動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鮮少有人支援他,巨大的阻力之下,改革夭折。王安石的結局是在變革徹底廢黜後,抑鬱而致病身亡的。不過,致死也是被人們所敬仰的大文豪、大政治家。口碑相較於張居正,沒有兩極分化的情況。
張居正的悲劇從何而來
1.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的改革主要思想與王安石當時所面臨的情況類似。都是因為政權建立一段時間之後,各種弊端和阻礙就多了起來,直到國家這個機制無法運轉,這時候就需要一場徹底的改革了。張居正改革主要涉及了經濟財政;政治行政以及軍事任命三方面。結果也很明顯,在最快的時間裡穩定了經濟,提高了明朝行政制度的效率,啟用戚繼光等名將,穩定邊境。
不過,既是改革,便會觸及到很多士大夫、士族大家、鄉紳地主等統治階級的利益,阻力之大是無法想象的,看王安石的例子就可見一斑了。歷史上算是比較成功的改革案例,只有商鞅變法一個,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局勢,就是到現在,也依然有很深的影響。但是,縱觀歷代變革,改革者,很少有好結果的。商鞅慘遭酷刑、王安石抑鬱而終、張居正死後被詬病免榮號,雖然後來被恢復名譽,但仍然有諸多被詬病的地方。
張居正的改革相對與商鞅變法沒有那麼激烈的衝突,當然進行的也沒有如此徹底;但相對於王安石的無果而終,張居正的變革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的。一方面,改革中執行的經濟調整,使國庫增收,卻減少了百姓的負擔;取官員、世族的利益充盈了國庫,雖得罪了官卻富了民,在某種程度上還遏制了貪汙腐敗。但由於得罪了太多有權勢的一方,所以,改革雖然在強勢之下能夠進行,一旦張居正趨勢,反撲之勢必然也會倍加強烈。
2.功高蓋主
張居正是帝師備受皇帝和皇太后的倚重。張居正在前期為新帝獻計,解決了對皇帝不甚敬重的老臣高拱,成了權傾朝野的首輔大臣,掌握了大明帝國的實際決策權。隨後,他便利用職務之便,提拔了一批自己的親信。張居正後改革內閣任命的流程,實際上使得張居正在人事任免上有著決定權,從而架空了皇權。另外,他還和皇帝的近身太監馮保交情匪淺,用重利籠絡了對皇帝有影響的人,從而加重了其對皇帝對權力的掌控。最後是他利用制度上的漏洞加上自己的權力和人脈,進一步擴張自己的權力。
改革從來都不容易
不可否認張居正有才華、有抱負、有理想,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明朝歷史上真正的能臣、權臣,其所主持的改革變法更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三大變法之一,對後世影響頗深,雖然這場改革在他死後便宣告結束,卻仍然為危機重重的明朝成功延續了五十年的壽命。張居正家中有一副對聯:“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這時候的張居正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身居高位且深受信任,朝堂上下無人能及。於是他有些飄飄然了。不僅有以下犯上的嫌疑,還敢與皇帝比肩,甚至還要高於皇帝,這也為張居正結局埋下了伏筆。
張居正在變法期間,朝堂之上盡是溢美和贊同,那些以諫言為職的言官御史,張居正不僅反感而且一旦被他抓住錯位,便會被嚴厲對待,輕則丟官罷職,重則還會有廷杖和牢獄之災。要知道,言官曆代都是以剛正不阿所著稱的,張居正如此得罪了言官在他死後,自然不會有好的回報。縱觀張居正一生的為官之路,他有自己的權謀之術、有自己的行為準則,更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而使用一些不被人所稱讚的方式。另外張居正還收受賄賂,而且私生活也隨著官位的升高而愈加奢靡,甚至有野史說,就是由於張居正貪戀肉慾,所以他的死正是由於縱慾過度。如果只是因為這些就對張居正蓋棺定論認為他是一個壞人、一個壞官、一個不值得學習和研究的人,那就大錯特錯了。
張居正改革執行的背景正式大明王朝破敗不堪、腐敗嚴重、經濟危機的時刻,他臨危受命,用自己的一身才學,殫精竭慮,使日漸沒落的大明王朝,能夠逐漸挽回統治階級的主動權,讓老百姓能夠得到喘息的機會,讓王朝重新恢復了生機。總結張居正此人一生,他既重視制度提倡變革,又處處固守祖制遵循禮法;他既務實政治,對道德說教不屑一顧,又視儒學教法為圭臬;他既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卻又貪婪謀求個人私利。張居正死後被清算並非是對變法的全盤否定,有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這些年的所作所為,讓萬曆皇帝、世家大族、各地官吏等等對他的厭惡。所以,張居正的一生,要分為兩面甚至是多面去看待,才能真正窺探他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