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位老母親,每天一到天微微亮,就從床上起來,一瘸一拐走到兒子的房間門口,喊他起床上班。
小夥子不知道調鬧鐘嗎?幹嘛要這樣折騰自己的老母。
原來,小夥子發現,他母親自退休之後,整日心不在焉,鬱鬱寡歡,還在下樓梯時摔傷了腿。
於是他藉口說鬧鐘吵不醒自己,要母親每天喊自己起床。
幾個月過去,這位老母親的精氣神果然轉好許多,食慾也大增。
如今生活越來越好,很多兒女想讓父母安享退休生活,就包辦起一切,只求二老無憂無慮。
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往往適得其反,加速了父母的衰老,讓父母活得無趣乏味。
有句話說得好:讓父母被需要,讓父母有存在感,才是最大的孝道。
養老也要有方,要過一種有品質的生活。
01
- 不要讓孝順,變成一種綁架。
撒貝南在一次訪談中說起,很後悔把父母從老家接到北京。
他當初以為接過來心裡會踏實一點。後來才明白,只是自己踏實了,而父母並不“踏實”。
父母離開了熟悉的環境,離開了老朋友老同事,也割捨了老年合唱團之類平時愛參加的活動。
而北京太大又陌生,不知道哪裡好玩,大多數時候二老只能在家裡四目相對。
他們其實很寂寞孤獨,可他們從不會對孩子說。
朋友是快樂鳥,朋友是“不老丹”。即使年紀大了,但仍需要多出門走走,多和人交流互動,才會保持生命的活力。
古人講:“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意思是:常流的水不發臭,常轉的門軸不遭蟲蛀。
有項研究顯示:朋友圈廣的人,長壽的機率比朋友較少的高出50%,長期不與人交往對身體的損害相當於吸菸。
真正懂得養生的人,不因衰老而封閉自己,而是擴大生活圈子,常和朋友相聚,一起做有趣的事。
02
- 要尊重父母的工作自由。
身邊有很多年紀大的人,本來生龍活虎,退休之後,一閒下來反而百病叢生,精神低沉。
閒一點是福氣,太閒則成了災難。
沈從文曾說:“我一生最怕是閒,一閒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
有事可忙,精神才不會空虛乏味,身體才不會懶怠無力。生活有奔頭,生命才豐盈充實。
在一檔節目《少年說》上,一名高二男生站在臺上,對著臺下打扮精緻的姥姥喊:
“您都70多歲了,能不能別再起早貪黑地出去工作了,讓大家少操點心?”
姥姥問:“那你覺得70多歲的老人應該做什麼呢?”
男生答:“在家帶帶娃,出去遛遛彎,沒事搓個麻將,跳個廣場舞也挺好。”
姥姥卻說:“有些老年人是這樣,但那不是我的生活,我希望我能夠有我的人生價值。雖然我72歲,但是,做著春天的工作,讓我覺得自己很年輕。”
年齡的任何數值都無法打倒熱愛生活的人。
一個人真正變老,不是從第一道皺紋,第一根白髮開始,是從他服老的那一刻開始的。
當我們對生活懷有珍重,對夢想保持嚮往,那麼心靈就不會乾涸荒蕪,生命本真的力量就會源源不斷地湧流出來。
03
- 擁抱新事物,永遠在路上。
芒格說:“如果不終身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
很多人隨著年紀漸長,視野越來越窄,思維像被“裹挾”了,止步不前。
年輕不是生理特徵,而是心理特徵。而年輕,就是感覺在自己面前的路無限寬廣,世界仍無限遼闊,自己能接觸很多新事物,做很多不一樣的事。
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不甘跟在時代後頭。
他84歲才開始學習使用電腦,86歲建立自己的網站,後來還打算開“部落格”。
晚年又開始攀登文學高峰,散文出手不凡,自詡“21世紀文壇新秀”。
他表示,不過百歲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孔子曰:“學而不已,闔棺乃止。”
活到老,學到老。讓知識影響自己,看問題的視野變廣,為人處世更靈活,頭腦更新穎。
若每天都在積極擁抱新鮮事物,思維保持神采飛揚,年輕的氣息怎不呼之欲出呢。
很認同一句話:
“歲月讓人衰老,但如果失去激情,靈魂也會蒼老。”
誠然,每個人都會老去,再美的皮囊也砥礪不過時光。但年齡無法限制一個人的生命活力。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去找尋感興趣的事物和做有意義的事情,過好生命中的分分秒秒。
給時間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間。
來源:渡蘭(原標題:“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生活)
作者:渡蘭君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